經過多次降息,當前銀行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已經降至1.5%,而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4月份CPI同比上漲2.3%,當一年期存款利率跑不贏CPI的時候,負利率時代再度來臨,百姓理財由此面臨著調整的需求。
以招商銀行和五大國有銀行為例,整存整取一年期利率為1.75%,較基準利率上浮16.67%,10萬元存一年的話,到期連本帶息是101750元,而物價2.3%的漲幅下,一年以后10萬元的商品將漲價到102300元,兩者相減,意味著居民如果將10萬元存銀行的話,財富直接縮水550元。在一些股份制銀行,整存整取一年期利率為2.0%,即便如此,一年后連本帶息的財富也將跑輸物價,直接縮水300元。
銀率網分析師閆自杰指出,當前是實際負利率疊加投資風險多發的理財“熊市”,對于追求資產保值增值的老百姓來說,一方面要學會存款搬家,尋找一些高于通貨膨脹率的穩健型投資產品來替代簡單的存款,實現資產保值,另一方面又要警惕投資風險,防范掉入理財陷阱造成本金損失。
在配置渠道上,閆自杰建議以低風險、穩健型資產為主,如貨幣基金、銀行保本型理財產品。具體來說,可以把過往的高流動性資金(活期資金、應急資金等)從活期存款搬入貨幣基金(寶寶類產品),將定期存款搬進保本型銀行理財產品,其中銀行理財產品選擇1年期以內的產品為主。
不過從居民的資產配置上看,由于銀行理財收益率要遠高于銀行存款利率,這使得居民持續不斷地將銀行存款置換成銀行理財或者貨幣基金等產品。然而,這些產品的表現也并不令人滿意。數據顯示,各大貨幣基金類理財產品7日年化收益率已經跌至2%左右,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也在不斷降低。據銀率網數據庫統計,銀行理財產品的平均預期收益率已從年初的4.35%跌至當前的3.91%,累計下跌0.44個百分點。
在閆自杰看來,目前銀行理財市場是一個“雙憂”局面:一方面平均收益率在經過近一年的下跌后,已經處于較低的收益水平;另一方面隨著市場風險提升,銀行理財的風險也在提升,近一年來除了提前終止,還有部分非結構性理財產品出現到期不能兌付最高預期收益的情況,未來銀行理財在剛性兌付上存不確定性,部分銀行理財產品可能會打破剛兌。
融360理財分析師劉銀平認為,如果風險承受能力不是很大,不允許出現虧損,那還是勸大家把錢放在余額寶、銀行理財等安全性較高的產品上面。如果風險承受能力很高,投資經驗也比較豐富,可以把錢投到P2P、股票型基金上面。閆自杰提醒,互聯網理財作為新興的投資渠道,整體風險較大。投資者在選擇避險渠道的時候,不能被高收益誘惑而忽視了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