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經濟回暖在各方預期之中,但3月采購經理指數(PMI)反彈力度之猛,還是超出了市場預期。
新近公布的國家統計局和財新中國PMI,3月讀數均顯著高出2月。財新中國制造業PMI反彈1.7個百分點至49.7,錄得13個月以來的新高,服務業PMI也提高1個百分點至52.2,受此影響,財新中國綜合產出指數重回擴張區間,由2月的49.4升至51.3,創下11個月以來的最高值。國家統計局公布的3月制造業PMI和服務業商務活動指數分別為50.2和53.1,較2月提高1.2個和0.9個百分點。
財新傳媒首席經濟學家何帆認為,財新中國綜合產出指數再次回升至50榮枯線以上,顯示前期刺激政策效果在逐漸發揮。鑒于當前中國的復蘇態勢仍不明朗,政府繼續保持適度的刺激政策,引領市場信心。
3月全國“兩會”結束后,今年宏觀經濟政策逐漸明朗。種種跡象表明,目前穩增長優先于調結構和促改革,排在宏觀政策的首位。在政策的帶動下,經濟短期內出現“小陽春”,但對后續走向,市場觀點出現分化。樂觀者認為,市場信心逐漸回升,短期回穩和適度回升是可能的。悲觀者則認為,目前推動回暖的諸多因素并不穩定,復蘇基礎并不牢固,經濟改善的持續性存疑。
財新智庫莫尼塔研究公司董事長、首席經濟學家沈明高認為,從數量角度看,經濟反彈已經逐步見底企穩,但反彈的質量并不高,還在下行。他解釋稱,目前的企穩主要是靠加杠桿拉動的,去產能并無大進展,去庫存主要在沿海一二線城市,真正需要去庫存的三四線城市,效果還不明顯。
回升超預期
2016年3月,財新中國PMI和國家統計局PMI均出現了超預期反彈。財新中國制造業PMI較2月提高1.7個百分點,錄得49.7,為13個月來最高,國家統計局制造業PMI則自2015年8月以來首次回到擴張區間,錄得50.2。
分項數據也多出現回升。兩個制造業PMI中,產出指數、新訂單指數均出現回升,且均在50以上,就業指數均在收縮區間略有回升,新出口訂單指數均也出現反彈,但分別在50榮枯線兩側,財新中國制造業PMI新出口訂單指數仍在50以下。
服務業PMI也大致類似。財新中國服務業PMI上升1個百分點至52.2,統計局服務業商務活動指數錄得53.1,提高0.9個百分點。分項數據中,新訂單指數均出現回升,業務活動預期指數均出現回落,但投入品價格指數、銷售價格指數走勢分化,統計局服務業PMI中,兩個價格指數均出現回升,財新中國服務業PMI中價格指數下降。
制造業PMI大幅回升,與高頻數據的表現相符。3月六大發電集團耗煤量同比下跌1.9%,較2月的-19.7%大幅回升。2 月中旬以來鋼價大幅上漲,噸鋼毛利持續回升,令同期高爐開工率觸底反彈。3月25 日全國樣本鋼廠高爐開工率錄得77.76%,高于年初74.72%的水平。產能小于100的獨立焦化企業開工率高達76%,比年初高14 個百分點。
不同規模的企業PMI 均出現回升,大型企業PMI為51.5,比上月上升1.6個百分點,升至臨界點以上;中型企業PMI為49.1,比上月回升0.1個百分點,繼續位于臨界點以下;小型企業PMI為48.1,比上月回升3.7個百分點,但仍位于收縮區間。
不過,回暖并未帶來就業的明顯擴張,就業情況更加嚴峻。財新中國PMI中,綜合用工總量創下2009年1月以來最大降幅,其中制造業就業指數在2月降至2009年1月以來的最低值后,3月僅略有回升,服務業就業指數則自2013年8月以來首次落入收縮區間。國家統計局制造業PMI中,就業指數雖有回升,但48.1仍明顯低于臨界點,服務業從業人員指數則繼續下降0.2個百分點至48.4。
海通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姜超認為,就業指數仍處于歷年同期低位,且統計局制造業就業指數已連續46個月位于榮枯線下,預示當前城鎮就業壓力漸增。
沈明高則表示,目前的增長是由舊經濟調整放慢帶動的,舊經濟多是資本密集型的,企穩可以減少失業,但不能增加新的就業。3月服務業就業也出現下降,如果未來新經濟就業不能增加,就業壓力仍將存在。
后續走勢存分歧
政策推動下的“小陽春”已成定局,但對接下來的經濟走勢,市場觀點出現分歧。
光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徐高認為,雖然PMI上升有季節性因素,但在穩增長政策下,企業景氣度出現實實在在的提升。隨著政策目標趨于統一,信貸和社融將延續同比多增態勢,推動實體經濟資金面改善。具有地方政府信用支持的基建項目依然是融資的主體,基建投資增速將持續回升。
他稱,1-2月經濟數據顯示的需求改善和3月PMI顯示的生產回暖,僅是“小荷才露尖尖角”。隨著穩增長政策持續發力,投資回升推動的經濟企穩態勢將在未來幾個月確立。
渣打銀行資深經濟學家顏色也表示,財新中國制造業PMI和官方制造業PMI展現一致信號,短期內呈現積極回暖的“小陽春”,渣打3月中國中小企業信心指數也扭轉了連續三個月的下行趨勢。他認為,今年財政政策將真正開始積極,準財政政策方面也將發力, “‘小陽春’會有波動,但從二季度到今年下半年,信心會逐漸回升,短期回穩和適度回升是可能的” 。
也有市場人士認為,經濟改善的持續性存疑。中金公司報告稱,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投資需求正在企穩復蘇,未來幾個月內經濟或將進入回暖通道。但是,中長期來看,企穩勢頭能否持續還將取決于中國能否有效執行結構性改革以提高經濟運行的效率,以及外部需求是否能保持穩定。
中金固定收益分析師陳健恒認為,短期工業改善源于房地產和基建需求的階段性改善,但房地產和基建都會呈現前高后低的變化,居民和城投加杠桿會重新放緩。他稱,從央行公布的一季度企業調查問卷來看,企業經營狀況仍在惡化,短期的經濟改善難以把企業帶出困境,需要推動供給側改革才會看到長期的希望。
中信建投宏觀分析師胡艷妮也表示,實體需求短期確有好轉跡象,但是,短期改善并不代表經濟增長動力的增強,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
她解釋稱,從微觀層面看,企業生產經營仍存在不少困難,反映企業資金緊張、市場需求不足和勞動力成本上漲的企業比例仍超四成,小型企業反映資金緊張的狀況還有所加劇。從宏觀層面看,經濟增長內生動力仍然較弱,未來房地產銷售的回落可能拖累房地產投資,盈利預期下降與產能過剩問題依舊制約制造業投資,財政資金約束可能制約基建投資,全球經濟貿易增速放緩的背景下出口提升空間有限。
“目前需要關注短期經濟企穩會不會導致未來更大的調整,以及在經濟企穩的情況下,政府會不會把重點更多的放在改革和提高增長質量上。”沈明高認為,穩增長是必要的,但穩增長的目的是為改革、結構調整、提高增長質量贏得時間和空間,“沒有改革的增長和沒有增長的改革都是不可持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