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京華時報讀者崔先生的母親近期將30萬元投向民間金融理財,期限長達一年。崔先生想讓母親撤回30萬元本金,并投向銀行、保險等傳統金融理財。同時,崔先生希望母親的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相對高一點,如果發生風險,自己可以替母親承擔風險,“收益算母親的,風險算我的”。崔先生母親目前69歲,已經退休,每月退休金3000元;崔先生39歲,年薪150萬,個人可用理財資金50萬。請理財分析師幫崔先生調整理財規劃。
【理財分析】
1.由于現在的經濟形勢,違約風險逐漸提高。建議崔先生母親的30萬民間金融理財要盡快收回本金。
2.鑒于崔先生母親今年69歲,理財應該更加慎重。理財應以保本型為主。從身體及年齡的綜合考慮來看,需要考慮3個月左右的理財,最好不要考慮長期。如果想取得更高的收益需要資產配置,可以考慮70%投資1~3個月的保本理財,30%投資3個月~1年的保本理財。
3.針對崔先生“收益算母親的,風險算我的”這一想法,首先,風險理財不能用母親的錢來參與。第二,崔先生可以用自有資金50萬參與,在充分考慮風險的前提下,適當關注黃金產品和基金產品。也可以購買固定收益類的保險產品。如果崔先生平時比較忙,可以傾向于購買保險產品,投資比例為保險占80%、基金(或黃金)占20%;如果平時不忙,可以平衡投資于保險和基金(或黃金),比例為保險占50%,基金(或黃金)占50%。這些產品如果取得較高收益后,崔先生再把相應的收益遵照自己的意愿交給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