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經濟生活中最刺眼、最無奈、最痛苦、最需要解決的事,不是股市匯市房市,而是政府拖欠民企的債務問題。政府拖欠引起的民企之痛,不是尋常一般的痛,而是生拉活扯、撕心裂肺的生死之痛。如果讓政府官員與民企設身處地換位思考一下,一定會覺得如果再不干凈利落的解決政府拖欠民企債務的問題,良心上已經無法過去了。
一、政府欠民企的債已經到了不解決不行的時候了
在天文數字的地方政府債務中,政府欠民企的債,或者說“官生經濟”欠“民生經濟”的債只是一小部分。然而這“一小部分”對民生經濟形成的痛苦,卻是撕心裂肺的。
盡管今年地方發債1萬億來“新債還舊”,其中也拿出一部分來償還民企的債務。但只是杯水車薪。從實際情況看,有關系的有手段的能得到一些償還,沒有關系沒有手段的只能是打點打點,有的民企債主則是分文無得。可能2016年亦會發相同規模的甚至是大一些的“新債還舊”債券,但如果按這種辦法來解決地方政府欠民企的債,絕大部分民企債主可能等不到清債就滅亡了。
一攬子解決地方政府欠民企的債,不能再拖了。
原因在于:
一是民企債主承辦項目的錢,很少是從銀行來的,大多是數倍于銀行利息的高利貸。政府拖欠增加一年,民企債主就要斷一只手腳。拖上三五年,債主就破產了。因此政府拖欠民企債務,事關民企的生死存亡。再繼續拖欠就意味著把民企債主往死路上攆。
二是形成窒息民生經濟的債務鏈。政府拖欠民企的債,民企又拖欠其他債主的債,在政府和最終債主之間所有環節上,都是一連串的呆賬死賬。在脆弱的民生經濟領域,呆賬死賬賴賬多了,民生經濟就窒息了。民生經濟一旦窒息,社會就不得安寧了。
三是助推社會不誠信。誠信是市場經濟的靈魂,沒有誠信的經濟是無賴經濟、霸道經濟、混沌經濟、低等經濟。政府拖欠的存在會加速社會不誠信的泛濫。
四是嚴重損害政府形象,讓民眾喪失信心。在民生經濟中,政府誠信是誠信的底線,也是政府正面形象的底線。如果連“欠賬還錢殺人抵命”這個社會生活的基本底線政府都堅守不信,政府拿什么取信于民呢。如果民眾對政府都沒有信心,還能對其他任何東西有信心呢。今天宏觀經濟的失控,民眾信心喪失是主要原因之一。
說一千道一萬,無論于情于理,政府欠民企的債務已經到了必須一攬子解決,不“一刀切”不行的地步了,再不解決就不是經濟問題而是政治問題了。
二、要拋開“靠財政創收來償還政府債務”不切實際的思路
直截了當地講,要靠政府財政創收來還債務,是不可能的,也是做不到的。只要對中國經濟有基本常識的人都知道,所有的政府債務,最終買單的并不是政府而是民眾。歷來如此。從性質上講,政府是政治組織不是經濟組織不能創造價值,哪來的“買單”之說。從實際情況看,對當期政府而言,這個債務的確是冤大頭,是個擦屁股的活。新官不理舊賬,讓誰去當官都會這么想。實際上新官也理不了舊賬。在當前經濟增長形勢和格局下,政府要完成即期的財政指標,要創收養人履職辦事的費用就相當不容易了,就是上上的政府了,哪有余錢來還前人欠下的債呢。不正視這一點,把償還債務的責任全推給當期政府亦是不合情理的,亦是對當期政府的不公平。無論承不承認,對政府而言,債務增速不上走,就是達標了。而新債不再產生,就是天好的官府了,就是蒼生之福了。
基于此,政府只能采取超經濟強制的手段,來“償還”民企之債。所能做到的、最好的結果只能是:拿時間換空間,將民企債主當下的痛苦轉移給時間去化解。這個特殊的“償債”,本質上只能是轉移痛苦而非解除“病因”,只能是超經濟意義上的還債。能做到這一點,就是上限了。而要靠政府用財政創收來還舊賬,無疑是天方夜譚,過過嘴癮而已。
三、沒有辦法的辦法
有一種思路,即可讓信托公司把債權買走,轉移債權債務關系,以解民企債主的燃眉之急。這樣做是行不通的。信托公司是非銀行金融機構,是經濟組織,既不會做沒有信用擔保的事,也不會做虧本的事。而對政府而言,即使信托公司愿意出手,信托遠高于銀行利息的利率政府也受不了。
還有一種思路,是政府給所欠債務提供擔保,民企可將債權到商業銀行抵押貸款。這種辦法同樣行不通。因為財政入不敷出的政府所能提供的擔保,只能是超經濟強制意義的擔保。商業銀行風控系統通不過。
再來一種思路,就是放任地方政府發債。這樣做中央政府亦不會同意。因為這樣做無疑會放任地方政府無有約束的恣意舉債,帶來更嚴重的問題。
顯然,采用“經濟原則”的辦法來解決欠民債的問題,是行不通的。繞來繞去最后還是行不通。
故只能采用超經濟強制辦法,來“償還”民企債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最干凈利落、對經濟生活影響不大的辦法,就是政府采取超經濟強制的手段,特事特辦,通過行政措施向政策性銀行貸款“一刀切”償還民企債主的債務,政府每年在財政創收中支付政策性銀行的貸款利息,將這個利息當作“改革成本”。至于“還本”的事,按照通常解決經濟難題的老辦法,留給時間去消解。
這種不得已的超經濟的權宜之策,其意義是積極的,不僅可以一招解除拖欠民企債務引起的一連串痛苦,救被拖欠面臨絕路的民企于水火之中,重建政府誠信,重拾民心,恢復經濟秩序,民眾亦會支持,形成社會正能量,而且對宏觀經濟的影響也不大,可謂一石多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