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漫筆之四
頗有激進主義色彩的拉奧改革方案剛提出時,曾廣遭批評,但當時印度經濟正陷在危機中,批評者也拿不出更好的辦法。等到經濟增長率達到8.2%的獨立以來新紀錄時,批評聲音終于逐漸變小。雖然此后印度政局又陷入混亂期,但再沒人試圖扭轉拉奧開創的經濟方向。
印度獨立后的三十年里,GDP年均增長率3.5%。去除人口增長,人均GDP年增長率1.38%,對印度這樣的超級人口大國,這實在太低了。獨立時,印度GDP占全世界的比重是2%。到了80年代末降到了1.4%。一些印度經濟學家自嘲說,這就是“印度經濟增長率”。
印度自詡為大國,自獨立以來一直采取極為內向的產業政策,以進口替代作為最主要的產業目標,通過大量保護政策扶持國內產業。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進口替代思想曾盛極一時,大力倡導該思想的阿根廷經濟學家普雷維什被尊為發展經濟學大師。但學界對這套保守經濟政策的批評不斷。70年代以后,利特爾等經濟學家在調查大量發展中國家的情況后總結說,從實效看,進口替代弊大于利,應予以拋棄。這逐漸成了經濟學界的主流認識。
可印度已在進口替代的道路上走得太遠,很難掉頭。80年代初,保守思想略有松動,總理英迪拉·甘地提出“進口替代與促進出口相結合”的經濟目標。但政府并沒有改變計劃經濟的產業政策,也沒有放開投資、外匯、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權限。
上世紀80年代中期,英迪拉之子拉吉夫·甘地執政。作為年輕人,他倒是給印度稍微帶來一些新氣象。在經濟上,他放松了對民營企業的管制,使許多產業不再需要申請繁瑣的許可證。他還放寬了進出口限制,免除大量許可證。比較重要的一點是,拉吉夫開始推行國企改革。當時印度國企資產占全國總資產的四分之三,工業品產出卻只有三分之一。拉吉夫在國企推行責任制,明確獎懲制度,希望國企“能創造更多投資回報”。
現在世人知道印度IT產業高度發達,而這在很大程度要歸功于拉吉夫。拉吉夫有技術背景,熱愛新技術。他一上臺就解除國企對IT業的壟斷,把計算機和軟件定為高科技產業中的核心。政府出臺一系列扶持IT業的政策,在學校里開設計算機課程,拉吉夫因此被稱為“計算機總理”。
拉吉夫的改革方案已帶有比較明顯的自由主義特征,撬動了延續幾十年的計劃經濟模式,也使一些深層問題迅速暴露。印度積累率一直低于投資率,現在要調整產業結構,促進高科技產業,自然不得不利用短期國際商業貸款。財政赤字因此迅速擴大,外債包袱變得越發沉重。
拉吉夫改革兩三年后,政治上也開始面臨壓力。拉吉夫改革的主要受惠者是中上層,1987年發生了旱災,物價猛漲,民眾不滿情緒集中爆發,國大黨在選舉中接連遭受挑戰。拉吉夫不得不放緩腳步。與此同時,拉吉夫還一直被賄賂丑聞困擾。有家瑞典軍火公司,通過一個意大利商人和甘地家族親信建立聯系,付了數百萬美元作為賄賂,獲得印度410門榴彈炮的軍火訂單。雖無明確證據,但此事極大損害了拉吉夫的聲譽。1989年11月,拉吉夫代表國大黨參選,票數未能過半,黯然下臺。
上世紀90年代初,隨著“百年老店”國大黨的衰落和人民黨的興起,政治趨于多元化和地方化,多個政黨組成聯合政府成了常態。先是在人民黨和印共支持下,全國陣線組建了政府,但前后兩任總理的任期一個不足一年,一個僅幾個月。拉·甘地東山再起的雄心則被斯里蘭卡泰米爾猛虎組織的自殺性炸彈永遠毀滅。
1990年,海灣戰爭爆發,國際油價猛漲。本就進出口不平衡、赤字驚人的印度,外匯儲備立刻枯竭。臨時政府不得已從國家儲備中拿出20噸黃金,抵押給蘇黎世瑞士銀行換取2.34億美元。沒過幾個月,又不得不再次以47噸黃金抵押給英格蘭銀行,換取銀行貸款。此時,國大黨的納拉辛哈·拉奧臨危受命擔任總理。他一上臺就采取了壓縮進口、鼓勵出口、縮減財政開支、取消農業補貼、鼓勵僑匯、調整稅率等一系列應急措施。這些措施慢慢顯示出效果。到1993年,印度已恢復到經濟穩定狀態。
拉奧一邊在穩定國際收支危機,一邊開始思考更長遠的目標。他找到著名經濟學家、儲備銀行主席辛格,請他出任財長。辛格表示,“印度的長遠出路在于實行一整套改革”,必須與過去的計劃經濟體制全面決裂,才有可能迎來印度的“第二次獨立”。拉奧表示全力支持,轟轟烈烈的拉奧-辛格改革就此拉開帷幕。
拉奧-辛格方案很直接地提出基本目標,就是要實現經濟自由化和全球化。產業政策上,全面取消許可證制度,放松對壟斷財團控制,并對部分國企施行私有化;國際貿易上,降低關稅,取消許可證,甚至貶值盧比,放松外匯管制;外資政策上,積極吸引外資,并允許外資控股;財政政策上,精簡政府機構,改革稅收體制,降低財政赤字;金融政策上,減少對銀行干預,準許私人開辦銀行,允許引進外資,促進競爭。
頗有激進主義色彩的拉奧改革方案剛提出時,曾廣遭批評,但當時印度經濟正陷在危機中,批評者也拿不出更好的辦法。第二年,經濟增長率達到5.1%。1996年達8.2%,創造了獨立以來的新紀錄,掙脫了“印度經濟增長率”的歷史宿命。國際收支不斷改善,產業結構不斷升級,連農業都有明顯進步。在這些振奮人心的數據面前,批評聲音終于逐漸變小。
拉奧一直執政到1996年,國大黨又把政權交給了聯合政府。印度政局又陷入混亂期,領導者走馬燈似的換,但再沒人試圖扭轉拉奧開創的經濟發展方向。
(作者系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博士后,現任教上海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