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月12日電 據外媒報道,德國科隆跨年夜發生大規模性騷擾事件,震動了德國和歐洲。此事不僅將深刻影響德國社會,也同時給德國難民政策帶來嚴峻挑戰。
媒體有關一個女性遭到年輕男子性騷擾的報道加劇了德國社會的擔憂:僅科隆一地,警方就接到500件犯罪舉報,雖然這其中并不都是性騷擾案件。
德國公眾當初熱情接收110萬“難民”的共識已經在出現裂痕,對接收“難民”的態度出現分化。

德國總理默克爾所在政黨基督教民主聯盟副主席鮑菲爾說:“科隆事件改變了一切。人們現在拿不準了。”
報道稱,2016年頭幾個小時發生的這個引起巨大震動的事件將對整個歐洲產生深遠影響。
大規模的性騷擾案件和毫無還手之力的政府將成為受害者揮之不去的夢魘。但更重要的是,任何一個社會里最根本的“粘合劑”丟失了,那就是:信任。
越來越多的德國民眾開始懷疑政界領導人在掩蓋事實真相。
科隆警方最初對跨年夜的報道是“氣氛輕松、慶祝活動平和”,而撕破這一粉飾太平的性騷擾報道,反倒是從社交媒體里首先曝光。

值得注意的是,當科隆警方負責人聲明當夜很多在火車站外的年輕男子來自北非和中東,德國的政客們和官員馬上回應說,這些人不是最近幾個月來德國尋求庇護的“移民”。
承認犯罪嫌疑人中有來德國尋求庇護的難民這一事實,花了大概一個星期的時間。
毋庸置疑,警方當然知道跨年夜在街上的都是什么人,有些街上的男性都給警方看了他們的難民庇護文件。
有德國報紙爆料說,德國警方得到指令,不得報道“難民”參與的犯罪案件。
德國警方的一份內部調查報告顯示,當時一名男子對警方說:“我是敘利亞人。你們要善待我,因為我是你們總理默克爾請來的。”
謎團重重

報道指出,這起事件給外界的印象也是有人在掩蓋事實真相。德國司法部認為這是有組織的性騷擾事件,但犯罪背后的動機是什么?難道就是一個社交媒體引爆的群體事件而已嗎?
這場危機的“導火索”是人們對當局的懷疑態度。德國公營媒體ZDF直到事件發生4天后,才姍姍來遲地提及了發生在科隆的大規模性騷擾事件。
現在這家媒體也承認他們“誤判”。而社交媒體上,“媒體撒謊”的說法也得到相當認同。
有些德國報紙援引警方消息說,警方接到指令,不得報道任何“難民”參與的犯罪案件。
科隆女市長提出建議,稱女性“要和男性保持一臂長度的距離”。抗議游行人群打出標語說:“誰也不能濫用難民庇護政策”。
默克爾也作出回應,她擔心這些犯罪案件會威脅到整個難民政策。她說,“決不能允許讓女性有無法自衛的感覺,我本人也是一樣。”默克爾指出,“犯罪要承擔后果”。隨后德國政府將考慮簡化遣返程序。
巨大壓力

目前,盡管這些襲擊事件不會給默克爾的難民政策加分,但她依然堅持立場。
不過隨著春季的到來,一方面德國3個州將舉行地方選舉;一方面溫暖的天氣將導致更大的“移民”潮。
德國國內近期大量的性騷擾事件讓默克爾受到巨大壓力。 默克爾一直表示,移民問題不是德國的問題,而應該是歐盟的問題。但很多中歐、東歐成員國并不認同,歐盟的難民配額政策目前也行不通。
默克爾希望土耳其能夠為解決難民問題助一臂之力,但歐盟高級官員并沒看到土耳其有效減少移民浪潮。
面對這一局面,一些成員國不顧歐盟領導人的“申根協議保衛戰,開始采取“各自為戰”策略,紛紛在加強本國的邊境檢查。
德國現在面臨的問題是,老百姓還能相信政府跟他們說的都是實話嗎?這個問題在整個歐洲都會得到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