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日,巴林麥納麥,什葉派民眾示威抗議沙特處決奈米爾。
奈米爾之死為何令多國與伊朗決裂?
專家稱奈米爾被視為伊朗代言人,被處死引發伊朗反沙特情緒;沙特懼伊朗影響擴大,聯合多國反伊
1月2日,沙特處決知名什葉派教士奈米爾,引發伊朗國內什葉派民眾強烈抗議。外界或許不會想到,處決1名教士掀起了中東近年來最嚴重的外交危機。隨后,沙特、巴林、蘇丹宣布與伊朗斷交,阿聯酋宣布降低與伊朗的外交級別。奈米爾是誰?為何他的死會引發沙特和伊朗斷交?兩國斷交背后還有哪些宗教、種族、經濟和地緣政治因素?中東局勢會受到哪些影響?
導火索
沙特處死“伊朗代言人”
沙特與伊朗斷交,要從1月2日說起。當日,沙特處決47名犯有恐怖主義罪行的囚犯,這些囚犯大多是沙特本國公民,其中包括知名什葉派教士奈米爾。
奈米爾是誰?據新華社報道,現年57歲的奈米爾,1959年出生于沙特東部什葉派聚居區蓋提夫省的阿瓦米亞市,是沙特知名的什葉派宗教及反對派人士。奈米爾家鄉是沙特的石油主產區。什葉派是沙特的少數派,僅占總人口的15%,遜尼派約占85%。
奈米爾曾在1980年左右前往伊朗進行宗教學的學習研究并在那里居住近10年,隨后還前往敘利亞繼續學習。1994年,他回到沙特。此后,奈米爾頻頻參加政治活動,并批評沙特政權,要求沙特給予什葉派更多的權利。這使得他被視為什葉派的“代言人”,但由于過激言論,他多次被捕,入獄成了“家常便飯”。
2014年,沙特首都利雅得一家刑事法院以煽動教派沖突、煽動叛亂等為由判處他死刑,并于今年1月2日執行。
奈米爾之死引發了伊朗最高精神領袖哈梅內伊的憤怒。1月3日,哈梅內伊公開抨擊沙特殺害“如此一位提倡去惡揚善、對宗教充滿熱忱的飽學之士”是一樁“天大的罪行”,指稱沙特的當權者必將遭受“神圣復仇”。
奈米爾被處決也引發了中東多個國家的示威,人們走上街頭,譴責沙特的做法。在伊朗,示威者則直接沖擊了沙特駐德黑蘭的使館和駐馬什哈德的領館。
2日晚上,示威民眾在沙特駐伊朗使館前高喊抗議口號,有人向使館內投擲燃燒彈。幾名抗議者闖入使館內,打砸門窗,并在樓內放火,現場濃煙滾滾。伊朗警察和安全人員隨后驅散示威人群,控制住現場局勢,逮捕數名抗議者。
“奈米爾被視為伊朗的利益或宗派代言人,他突然被處決,觸怒了伊朗,所以引發了伊朗街頭針對使領館的騷亂。當然,這與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的號召也有很大的關系。”國際問題專家、博聯社總裁馬曉霖對新京報記者表示,“沙特認為伊朗的騷亂違背了國際法,干涉沙特的司法主權,所以沙特提出與伊朗斷交。”
探因
教派背后是地區霸主之爭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2日說,對沙特處死奈米爾和另外46人感到“極度失望”,他呼吁保持冷靜和克制。然而,處決奈米爾只是沙特伊朗走向決裂表面的導火索,其背后存在深層次的原因。
馬曉霖認為,沙特伊朗斷交的背后,其實是爭奪伊斯蘭世界領導權,以及地區霸權的問題。沙特在伊斯蘭世界地位舉足輕重,是遜尼派大本營,主流教派是遜尼派。伊朗的主流是什葉派,而且自從1979年伊斯蘭革命爆發后,伊朗大搞伊斯蘭革命輸出,對沙特構成巨大的顛覆性威脅,雙方的關系一直比較緊張。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沙特與伊朗曾多次明爭暗斗,并曾經斷交過。1987年7月,402名朝覲人員在沙特麥加發生的沖突中喪生,其中包括275名伊朗人。在伊朗首都德黑蘭,民眾走上大街抗議,沖擊沙特大使館,并火燒科威特大使館,有一名沙特外交官喪生。
1988年4月,沙特國王法赫德·本·阿卜杜勒-阿齊茲宣布斷絕與伊朗的外交關系。1991年3月,沙特和伊朗恢復了外交關系,并就朝圣問題達成協議,但兩國關系依然緊張。2003年美國入侵伊拉克推翻薩達姆政權后,中東地區原有的力量平衡被打破,伊朗的影響力通過伊拉克滲透到土耳其、敘利亞等國,引發中東國家特別是遜尼派占主導的國家對伊朗的忌憚。伊核協議全面達成后,伊朗迎來了與西方國家改善關系的良機,伊朗豐富的石油資源也有機會進入國際市場,與沙特的低價石油進行競爭。
在當前的中東地區,伊朗和沙特分別被視為什葉派和遜尼派“盟主”,它們在多個國家支持和扶植本國的代理人。其中,伊朗背后的支持者包括敘利亞、伊拉克和黎巴嫩的什葉派力量,沙特背后則是海灣國家和中東大部分遜尼派國家。在國際社會聯手打擊“伊斯蘭國”、敘利亞巴沙爾政權相對穩固的背景下,伊朗的影響力得以進一步擴大。作為反擊,沙特聯合多國空襲也門,打擊親伊朗的也門胡塞武裝。
因此,馬曉霖表示,沙特伊朗此次斷交,表面上看是教派沖突,實質是地區領導權的爭奪。
前瞻
多國外交拉鋸不會引發戰爭
4日,繼沙特宣布與伊朗斷交后,蘇丹、巴林也宣布與伊朗斷交,阿聯酋則表示將降低與伊朗的外交級別,中東或許面臨著近年來最嚴重的一起外交風波。
馬曉霖表示,巴林跟沙特的關系非常特殊,受沙特的保護,因此追隨沙特,跟伊朗斷交;蘇丹長期接受沙特的援助,在外交政策上與沙特保持一致,“及時”宣布與伊朗斷交。沙特在海灣合作委員會中的實力最強,阿聯酋等其他海灣合作委員會國家也采取了相應的措施,來回應、配合沙特的“外交戰”,這也是一次“抱團取暖”的行動。
馬曉霖認為,今后幾天不排除其他阿拉伯國家,或者是非阿拉伯的伊斯蘭國家因為要考慮與沙特的特殊利益,或迫于沙特的壓力,采取跟伊朗斷交或降低外交級別的做法,伊朗的外交危機可能還會繼續發酵幾天。
有分析認為,此次中東危機給了沙特或伊朗動用軍事力量爭取地區領導權的機會。但馬曉霖認為,沖突不會引發戰爭,因為無論是沙特還是伊朗,都承擔不起發動戰爭的成本。沙特的軍事實力相對弱小,靠美國保護,近來又在也門打擊胡塞武裝,同時幫助埃及等其他阿拉伯國家,不可能對伊朗開戰。
從伊朗方面來看,盡管伊朗的軍事實力超過沙特,但沙特得到美國的支持,伊朗不得不忌憚。而且,如果開戰的話,伊朗會失去與歐美國家改善關系的機會。從目前的表態來看,伊朗的態度相對克制,伊朗與沙特的沖突和對峙只會停留在外交層面,進一步升級的機會不大。未來第三方介入調解的幾率很大。
【奈米爾大事記】
●1980年左右,奈米爾前往伊朗進行宗教學的學習研究并在那里居住近10年,隨后還前往敘利亞繼續學習。
●2008年,奈米爾因為批評沙特政府的言論被捕,蓋提夫因此發生沖突事件。
●2012年,奈米爾發表言論稱對沙特前王儲、內政部長納伊夫的去世感到“解脫”,并在中東局勢突變后呼吁示威者抵抗警察,又被警方逮捕。
●2012年,因支持此前一年發生在蓋提夫的示威活動,奈米爾再次被捕。奈米爾被捕時大腿中槍受傷。
●2014年,沙特首都利雅得一家刑事法院判處奈米爾死刑,并于今年1月2日執行。據新華社
本版采寫/新京報記者 顏穎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