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時報1月2日報道早在2011年,東風集團為“十二五”描繪的藍圖中曾暢想在2015年實現500萬輛的銷量。在此前一年,東風集團實現銷售261.5萬輛,同比增長高達37.8%。或許基于這樣的判斷,東風做出了銷量翻一番的預期。
然而,截至2015年11月,東風集團累計銷量為339.85萬輛,與目標相差160.15萬輛之多。即便按照2015年初東風集團提出的年銷量目標為實現410萬輛,沖刺 430萬輛計算,12月東風集團若要完成這一目標也有70.15萬輛的差距——這一數字是其前11個月單月平均31萬輛的2倍以上。
得與失
東風為實現“十二五”規劃做出的努力,大多帶有朱福壽的烙印。2011年正式成為東風公司總經理、東風集團黨委常委的朱福壽,除了大手筆地廣泛進行戰略合作,對發展自主品牌也有較大的雄心。不過,在最終銷量目標方面,無論是自主品牌還是總銷量,均與目標相去甚遠。
旗下擁有最多合資品牌的東風在“十二五”期間仍進行了多次合資合作。在東風動作最為頻繁的2013年、2014年,其整合國內外資源付出的資金就超過300億元。2013年初,東風與沃爾沃簽署戰略聯盟協議,這項耗資達117.13億元的項目最終在2014年初獲得了國家發改委的核準。同年10月,投資總額1.2億歐元的東風格特拉克汽車變速箱公司正式成立并奠基。11月,東風史密斯半掛車項目在武漢奠基,項目一期總投資額約為9億元。12月,糾結長達9年時間的東風雷諾合資項目終于獲批,其中東風出資為38.8億元。2014年初,東風耗資8億歐元收購PSA14%股權,約合67億元人民幣……
花錢如流水的東風卻在銷售方面左支右絀——曾經貢獻巨大銷量的合資品牌并未能一直保持迅猛增勢。東風旗下日系品牌一度在中日風波中銷量受挫,東風悅達起亞則同現代一同在去年陷入低迷,東風裕隆、東風雷諾則尚未成長為銷售主力。
而東風砸下重金“東突西進”式發展還有一重要目的便是扶持旗下自主品牌發展。一直以來,朱福壽對于東風自主的發展頗為關心,早在2011年7月,東風提出大自主戰略,并于當年12月公布了自主品牌事業計劃。根據東風“大自主”戰略,2016年東風自主板塊產銷目標為300萬輛。其中,自主品牌商用車達到100萬輛,東風自主乘用車品牌達到100萬輛,包括合資自主在內的其他自有品牌(東風日產啟辰、東風裕隆納智捷和東風本田思銘等)達到100萬輛。不過,2015年前11個月,東風自主品牌銷量為108.42萬輛,相較目標差距2/3。
2015年年底,朱福壽涉嫌嚴重違紀接受組織調查,而東風也未能如愿實現500萬輛的跨越。
再蓄力
2015年5月,竺延風掛帥東風后,仍將促進自主品牌發展作為東風未來發展的重中之重,這也是東風“十三五”規劃的重要內容之一。
據東風內部人士透露,此前預定將于2016年實現300萬輛的東風“大自主”計劃已經將目標實現節點調整至2019年。也就是說,發展自主品牌這一未能在“十二五”期間達成的目標仍將是“十三五”期間東風繼續努力的方向。
目前,東風旗下風神、風行、風度三大自主子品牌中,東風風行因趕上SUV、MPV發展熱潮,近年來銷量呈現快速增長態勢。東風風神雖仍未實現盈利,但追趕勢頭兇猛。除了借助多方優勢開創合資為自主代工的模式,整合合資企業神龍的技術研發等資源也力撐東風風神發展。
當然,東風“十三五”布局決不局限于自主品牌。據東風戰略規劃部部長廖振波披露,新能源汽車與互聯網+都有望成為東風的發力點。“東風在探討擇機進入電池和電機領域的生產和制造過程。‘十二五’期間并不是整車企業進入電池領域的適合時機,在‘十三五’末期,確定電池的技術發展路線以后,再適時進入這個領域。”此外廖振波還表示,“東風公司將在‘十三五’完成東風汽車加互聯網,以此為核心促進網絡基礎平臺的發展,云計算、工業智能體系、互聯網架構,可能會在部分領域開始實施。‘十三五’我們不可能完全做到這些,但是要把方案構架起來。”
不難發現,從東風汽車目前披露的“十三五”規劃來看,比“十二五”期間更多了些腳踏實地,把努力方向都集中于“補短板”之上。在中國汽車發展步入新常態之后,能夠補齊短板無疑意味著更為長久的發展。從這個意義上看,竺延風或許在“十三五”期間能帶給業界不一樣的東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