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讓四樓溝村的栗蘑端上外地人的餐桌,真正成為鄉村振興的‘金字招牌’。”站在新建的智能溫控大棚前,遷西縣漢兒莊鎮四樓溝村黨支部書記龔學柱目光堅定。
三十多年前,當多數村民還守著傳統耕作模式時,龔學柱便憑借敏銳的市場嗅覺,毅然投身栗蘑種植領域。“這里山高林密、氣候溫潤,栗樹資源豐富,是栗蘑生長的天然沃土。”龔學柱常望著漫山遍野的板栗林感慨,眼中滿是對家鄉饋贈的珍視。
創業初期,沒有技術、缺乏經驗,龔學柱就白天泡在試驗田里觀察生長規律,夜晚翻閱資料鉆研技術,一次次失敗,又一次次爬起,用他的話說:“失敗是最好的老師,只要堅持,總能找到門道。”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龔學柱的帶領下,四樓溝村逐步建立起規模化、標準化的大棚種植體系。培育出的栗蘑,品質出眾。既保留了山野的鮮香,又兼具細膩口感,很快在市場上站穩腳跟。
為延伸產業鏈條,龔學柱又將目光投向農旅融合,把成熟的栗蘑大棚變身田園課堂。每到采摘季,來自北京、天津等地的游客紛至沓來,體驗親手采摘的樂趣,品嘗新鮮烹制的栗蘑美食,臨走時還不忘帶上幾盒精心包裝的干制栗蘑禮盒。
如今,四樓溝村已形成集菌種培育、生態種植、休閑采摘、精深加工、電商銷售于一體的完整產業鏈,年銷售額150萬元左右,帶動村民30余人就業。曾經以傳統農耕為主的村落,正憑借這朵小小的栗蘑,在鄉村振興浪潮中踏出堅實的創新步伐。(記者 金宗明 通訊員 趙志鵬 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