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網12月28日訊
2015年國企改革重點部署“七大任務”
頂層設計有望于明年年初出臺
全國范圍內的國有企業改革正在如火如荼進行中,恰逢歲末年初,國務院國資委攜劉紀鵬(財苑)、胡鞍鋼等20余位專家聚首羊城,共同探討“新常態”下的國有企業改革發展之路。據悉,國企改革頂層設計方案有望于明年年初出臺,“1+N”十項改革措施也將于春節前后正式推出。
“國有企業發展的新動力要靠改革來激活。2015年,國企改革將亮點紛呈。準確界定國企功能、有效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剝離企業辦社會職能和遺留問題、加快推進‘四項改革’試點、薪酬制度改革、完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成為明年國有企業改革的七大重要任務。”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主任楚序平說。
分類監管 分類考核
2014年1-11月,中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業每100元營業收入納稅率,國有工業企業為8.53元,私人企業為3.02元,外資企業為3.03元,國有工業企業稅負為其他企業的2.6倍。那么,怎么建立客觀的評價體系、完善公平競爭政策至關重要。
楚序平指出:“建立分類后的國有企業分類考核制度,解決考核中存在的過于重視當期利潤、中長期考核激勵不足、考核標準‘一刀切’、董事會考核權不足等問題。”
一組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年底,各級國資委系統企業辦社會職能機構達16593個,從業人員178萬,2013年僅企業辦社會負擔支出達1384億元。”對此,國務院國資委表示:“多類別、多渠道解決國有企業的歷史遺留問題,成立合理分擔機制。先易后難,易的先做、難的抓緊謀劃。”統籌全局、系統推進,為下一步國有企業公平參與市場競爭提供公正的平臺,這已成為今年以來國有企業改革的最大亮點。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在總結了近20年來混合所有制改革經驗后稱:“分類改革就是要解決使命沖突的問題,先探索分類再改革,而實現改革最公開透明的機制就是上市。”
黃群慧認為:“應將中央企業應該分為三類:公眾型、特定功能型和商業型。”數據顯示:“目前,公共政策性企業有4家,其中中儲糧總公司、中儲棉總公司為政策性企業,國家電網和南方電網為自然壟斷企業,占比4%;特定功能性企業包括國防軍工板塊、能源板塊和其他功能板塊32家,占比約28%,涵蓋十大軍工企業和中國商飛公司11家,三大石油公、國家核電、中廣核集團和六大電力公司11家,中鹽公司、中國國新、三大電信公司以及中院集團、中國海運和三大航空公司10家;一般商業性企業76家,占比約68%,包括22家工業制造企業、17家綜合貿易服務企業、7家建筑工程企業、12家科研企業和20家資產規模在500億一下的其他中小企業。
在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的進程中,監管部門的職能也將發生轉變。廣東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成員、巡視員李魯云認為:“要實現‘三個轉變’。從管資產為主向管資本為主轉變、從審批企業重大事項為主向優化國有資本布局為主轉變、從管企業為主向管董事會為主轉變。”
混合所有制 各地進程不一
如何做好頂層設計和操作細節的安排?
楚序平表示:“中央企業總部最好保持國有獨資,絕大多數重要國企,政府要保留51%以上的控制權;混合所有制優先考慮包括社保基金、保險基金等公眾基金,中國投資者優先;混合制出售的國有股權收入,必須用于發展國有經濟的新投入;一企一策,防止顛覆性錯誤;優先鼓勵IPO上市發行進行混合,禁止協議出售。”
從混合所有制發展路徑來看,1999年混合所有制經濟稅收貢獻率為11.68%,2005年味36.57%,2011年大48.52%。目前,中央企業及其企業引入非工資本形成混合所有制企業,已經占到了企業戶數的52%。在上市公司中,有超過40家中央企業實現主營業務的整體上市,包括石油石化、航空、航運、通信等行業。地方國有企業控股的上市公司681家,上市公司非國有股權的比例已經超過60%。
去年9月6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中明確,在“兩大領域”——能源領域、公共服務領域和“七大行業”——金融、石油、電力、鐵路、電信、資源開發、公共事業,引入民營資本。
從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徑來看,將是“自下而上”與“自上而下”相結合。河北省國資委要求2到3年內完成70%以上二級企業的股權多元化改革任務;重慶計劃用5年的時間讓八成以上競爭類國企實現混合所有制;廣東省計劃2017年混合所有制企業戶數比重超過60%,2020年混合所有制企業戶數比重超過80%;貴州省計劃未來三年內省屬28戶國企全部實現股權多元化。
“‘新常態’下,國企改革必將呈現四個新的特征:正確推進,方向越老越堅定;準確推進,政策越來越精準;有序推進,步驟越來越扎實;協調推進,步伐越來越協調。”楚序平說。(劉莎莎 謝達斐)
(證券時報網快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