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AC)在日內瓦首次通過了大米砷的最高含量,即每公斤0.2毫克。此次砷限量國際標準是由中國牽頭的工作組制定完成的。
中國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首席專家吳永寧任工作組主席。中國是全球唯一設立稻米中無機砷限量指標(每公斤0.2毫克)的國家,這是中國首次將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轉化為國際標準。
砷是一種非金屬元素,毒性與重金屬相似。砷與其化合物被運用在農藥、除草劑、殺蟲劑,以及許多種的合金中。砷的氧化物就是我們所熟知的砒霜。長期接觸砷會導致癌癥和皮膚損傷。它還會影響發育,引發心臟疾病、糖尿病,以及損害神經系統和大腦。
砷可以通過水和土壤被作物吸收,進入食物鏈。CAC稱,與其他作物相比,稻米更加容易吸收砷,而一些亞洲國家稻米中的砷污染特別令人擔憂。亞洲國家稻米的生產量和食用量都很大,而且由于他們使用淺機井,從砷含量很高的沉積層抽取地下水來灌溉農田,進而使得稻米更容易遭砷污染。
近年來,砷污染被曝光得越來越多。就在今年3月,央視曾曝光長期的工業污染導致湖南石門河水砷超標1000多倍,土壤砷超標19倍。受土壤和地表水污染的影響,農作物砷含量也嚴重超標,水稻砷超標4.6倍,小麥砷含量超標28倍。
砷污染不僅對當地以水稻為代表的農作物生產帶來了嚴重的影響,更對當地居民的身體健產生了嚴重危害。
央視報道顯示,當地因砷中毒致癌死亡的以超過157人,砷中毒致癌的人數還在不斷增加。
除去人為污染,一些地區的水和土壤中還自然存在著大量的砷。中國究竟有多少土地和地下水砷超標,目前還缺乏官方數據。
中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標準》(GB2762-2012)中設立了稻米中無機砷限量指標,即每公斤為0.2毫克,并于2010年向世界貿易組織的《實施衛生與植物衛生協定》通報。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中心網站顯示,2010年食品污染物專門委員會(CCCF)提出稻米砷的控制問題,決定由中國牽頭電子工作組開展相關工作。
2013和2014年,以中國為主席、日本為共同主席的工作組對預防和降低稻米砷污染的控制規范進行了研究,并于2014年向CCCF提出稻米中無機砷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