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進一步加快煤炭流通基礎設施建設
高效、充足的物流基礎設施是構建現代煤炭流通體系的基礎和前提。根據2020年前我國煤炭供求格局變化情況,未來幾年要重點加強三類基礎設施建設。
一是加快煤炭運輸通道建設,提高西部地區煤炭運輸保障能力。山西、陜西和內蒙古是我國煤炭的主要調出省區,“十二五”時期的新增煤炭供給將主要來自以上三省區,因此,“十二五”期間要加快內蒙古、陜西和山西主要運煤通道建設進度,提高主要煤炭外運地區運輸保障能力。從中長期角度看,新疆煤炭供應量和外運量將會增大,要提早規劃新疆煤炭外運通道。
二是著眼于煤炭進口格局的變化,建設和改造一批煤炭專用碼頭,提高煤炭進口保障能力。2009年,我國煤炭凈進口突破1億噸,到2013年,煤炭凈進口量已達到3.2億噸。煤炭凈進口量的快速增長對保障我國煤炭供應,特別是對長三角、珠三角的煤炭供應發揮了重要作用。考慮到長三角、珠三角等經濟發達地區海運條件好,在進口煤炭方面優勢明顯,未來長三角等煤炭主要消費地煤炭進口數量會繼續保持較快增長。需要關注的是,在煤炭進口快速增長過程中,煤炭進口結構將會發生變化。由于印度尼西亞和越南本國煤炭資源不足,加之這兩個國家對煤炭出口的控制不斷增強,預計未來來自印尼和越南的煤炭數量將可能會減少。印尼和越南離我國較近,在運輸成本上具有優勢,加之來自兩國的煤炭運輸船只噸位較小,對停靠港口的條件要求相對較低。未來隨著印度尼西亞和越南進口煤炭數量的減少,澳大利亞、美國、南非等國的煤炭進口量將會進一步增加,由于運距延長,進口煤炭運輸中大噸位船舶的比例會不斷提高,港口建設要提早做好應對煤炭進口結構變化的準備。此外,要著眼于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和蒙古的煤炭資源利用,提早做好與以上三國陸路鐵路運輸的規劃。
三是加強鐵路運輸重要節點建設。煤炭運輸網絡越發達、運輸效率越高,煤炭供應的穩定性越有保障。要根據煤炭供求變化趨勢和煤炭流向的變化,加強鐵路物流網絡節點建設,逐步改變貨運站布局零散、大中型貨運站少,專業裝卸設備設施較少的狀況,構建與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的發展要求相適應的鐵路運輸網絡布局,不斷增強流通加工、配送及信息服務等現代物流功能。
(二)促進新型煤炭流通主體的發展
由于國內煤炭生產地和輸出地進一步向西部地區集中,而消費地卻相對分散且距離煤炭輸出地的距離進一步延長,要保障煤炭的穩定供應,降低煤炭流通成本,實現煤炭的清潔利用,需要更加注重對煤炭供應鏈的整合,這就需要煤炭流通方式的創新,而關鍵是要形成與我國煤炭流通格局相適應,能夠減少流通費用、增加煤炭流通價值和實現煤炭清潔利用的新型煤炭流通主體。
1。煤炭供求新格局和煤炭發展的新形勢客觀要求新型流通主體對煤炭供應鏈進行優化整合。
煤炭生產地西移且更加集中,意味著只有實現規模化流通、減少流通環節才可能降低流通成本。而煤炭品質的差異性、煤炭需求方的分散性和對煤炭品種、品質的專用性又要求終端煤炭產品的分撥應具有小批量的特征。煤炭供求格局的變化,使傳統的煤炭產需直接對接的方式不再具有經濟性和規模性的優勢,客觀要求具有整合整個煤炭供應鏈、既能有效對接煤炭生產、又能方便高效率地對接煤炭需求方的新型煤炭流通主體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
我國“富煤、貧油、少氣”的能源資源特點決定了以煤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短期內難以改變,加大空氣污染治理力度,必須更加重視煤炭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清潔利用,減少二氧化硫和煙(粉)塵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在我國的主要煤炭產地中,低硫、低灰分的煤炭主要集中在內蒙古西部等地,而高硫高灰分的煤炭在山西部分煤炭產區較為集中。要有效利用國內煤炭資源并實現清潔利用,需要針對國內煤炭品質特點和供需格局特征,統籌利用國內國外資源,發揮煤炭流通在煤炭資源有效配置和清潔利用中的主導作用。一是要進一步提高洗煤比例,在煤炭外運前通過洗煤等方式進行降硫除灰;二是在主要煤炭消費地和集散地,利用煤炭來源廣泛的優勢,通過配煤等方式進一步降硫除灰,更好地滿足終端用戶對煤炭品質的要求;三是要發展煤炭清潔物流并發揮流通環節對國內外煤炭資源進行優化配置方面的作用,將分散運輸、儲備和配送體系整合為大規模、集中、專業化的煤炭物流體系,實現煤炭的“綠色”中轉、流通加工、配送和使用。
2。煤炭生產和消費時間上的差異性客觀要求煤炭流通主體能夠發揮市場穩定器的功能。
煤炭生產的旺季一般在春夏秋季,而煤炭需求的旺季則主要在夏冬兩季。同時,冬季還是我國傳統的運輸旺季,運力尤為緊張。由于煤炭生產和消費在時間上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性,為保障煤炭供應、降低煤炭成本,還必須解決煤炭生產和消費的時間差異對市場的影響。特別是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鄉居民用電呈現較快增長態勢,空調等家用電器的普及造成用電高峰期的用電波動性顯著加大,氣候變化等因素對用電需求、進而對煤炭需求變化的影響加大,這就要求煤炭流通主體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發揮市場穩定器的功能。
3。煤炭來源的多元化和需求的多樣化為新型煤炭流通主體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雖然國內煤炭生產進一步向西部集中,但對長三角、珠三角等煤炭主銷區而言,煤炭來源多元化的態勢并未改變,“三西”煤炭調出量的增加和進口煤炭的持續增長實際為煤炭流通企業整合煤炭資源創造了更好的條件。而需求的多樣化客觀要求煤炭流通企業提供多樣化的增值服務。供給來源的多元化和終端需求的多樣化為新階段煤炭流通企業的發展提供了空間和可能。
4。進一步降低煤炭流通成本需要新型煤炭流通主體進行流通創新。
煤炭從礦區坑口到終端用戶需要經過短途汽運、長途鐵運、海運、內河航運等多個物流環節,其物流成本、稅金、各環節加價往往占到終端價格的60%左右。未來在煤炭運距進一步加大和煤炭供給來源日趨多元化的新形勢下,亟須新型煤炭流通主體通過加快煤炭流通創新,改變以傳統的煤炭貿易和物流為主的流通方式,逐步實現對煤炭貿易、流通加工、存儲、分撥的系統化組織,通過建立現代煤炭流通方式實現“多對一”和“一對多”(可能需做個腳注)的煤炭資源整合與配送管理,在不斷提高物流規模經營經濟效益和滿足終端用戶個性化需求的基礎上,降低終端用戶的流通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