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今年以來,A股市場再次掀起了一股“追星浪潮”。
隨著影視公司扎堆上市,眾多“明星股東”登上資本舞臺。“明星股東”的存在,讓影視公司更容易受到投資者的認可;市場的認可,則讓“明星股東”們獲得了暴富機會。
資本市場“追星”的背后,數以千億的資金正向影視行業涌來,而這些“明星股東”們,真的能成為上市影視公司持續盈利的保證嗎?
5年前的一張照片,或許將成為中國資本市場的經典一幕——著名導演馮小剛和華誼兄弟執行總裁王中磊肩并肩站在一起,面對著顯示屏上節節高升的股價,笑得合不攏嘴。
那是2009年10月30日,深圳創業板舉行開市儀式,華誼兄弟作為首批上市的28家創業板企業之一,當天漲幅達147.8%,“明星股東”馮小剛晉升為億萬富豪。
5年以來,國內多家影視公司登陸A股市場,今年更是出現了影視公司扎堆上市的“壯觀景象”。
在這場娛樂與資本的狂歡中,超過50位明星成為上市公司或是擬上市公司的股東。
“明星股東”的現象背后,是影視行業的群雄逐鹿的格局,以及粗放的經營現狀。
明星受益“造富機器”
中國的“明星股東”現象始于華誼兄弟,這家公司曾在人才流失的問題上吃過虧。
2005年,原華誼經紀公司總裁王京華曾帶領陳道明、夏雨、胡軍、劉嘉玲等大批藝人離開華誼兄弟,當時媒體報道曾經夸張地稱此為“地震”。
2009年10月30日,華誼兄弟作為創業板首批28家公司之一登陸資本市場,公司股東不僅包括王中軍王中磊,還有馮小剛、張紀中、黃曉明、李冰冰等十多位導演和明星。
不久之后的一個頒獎禮上馮小剛說:“我會在這個公司干到底,我會跟著王中軍干到底。”他還不忘推銷華誼兄弟的股票:“如果在座的有華誼兄弟的股民,我告訴你們華誼兄弟的股票可是很值錢的,絕對有投資的價值。”
兩年后的2011年,光線傳媒上市,作為一家以電視節目制作起家的媒體公司,光線旗下主持人謝楠、柳巖、大左(人稱“光線三寶”),以及常索妮、達娃卓瑪都獲得了公司股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