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誼兄弟、光線傳媒是中國娛樂業的兩家龍頭企業,在他們的示范作用下,“明星股東”幾乎成了影視類上市公司的“標配”。
新京報記者梳理發現,5年來,A股上市的影視公司已締造了至少50名“明星股東”,他們包括馮小剛、陳凱歌這樣的名導演,鄒靜之、于正等“金牌編劇”,人數最多的要數演員們,這里既有唐國強、王姬等“老戲骨”,也有孫儷、趙薇、范冰冰、吳秀波等當紅明星,還有李易峰、賈乃亮等新生代藝人。明星們通過資本市場獲得的收益,多的達到上億元,少的也有上百萬元。
新京報記者梳理了2009年以來明星股東持股成本,發現這些股東入股價格大多非常低廉,某種程度上有著股權激勵的性質。
僅以孫儷為例,她曾是海潤影視的股東,海潤影視借殼上市之后,她將持有申科股份701.62萬股,按照申科股份上周四的收盤價,孫儷的持股市值將達1.7億元,相比之下,她在2012年的入股成本僅為914.40萬元。
“明星股東”成“中國特色”
在高額的片酬之外,明星們同時在資本市場的“造富機器”上賺取豐厚收益,這樣的現象或許是“中國特色”。
影視投資人曹海濤告訴新京報,在香港影視行業,明星就像是公司的賺錢工具,成本被控制得非常合理。一部電視劇中演員成本不可能像大陸這樣,達到一部戲的近50%,甚至更多。對于他們來說,成為公司的股東,這樣的可能性更是少之又少。
在美國,好萊塢六大片商幾乎壟斷了主流影片市場,這些公司都有悠久的歷史,明星們想要成為迪士尼、華納兄弟、派拉蒙這些公司的股東幾乎是難上加難。
對于中國而言,影視行業是一塊新興的市場,僅僅在浙江橫店,就有大大小小的上百家影視公司,其中15家公司已先后通過并購、借殼、IPO等方式與資本市場“親密接觸”。在這些公司中,不乏“明星股東”身影。
“如果中國只有幾家大的集團公司做影視,明星的片酬就會立刻被控制住,更是很難出現明星股東的現象。”曹海濤說:“但目前的情況是,煤老板、地產商、懷有影視情結的企業家、想要轉型的創業者都紛紛涉足,蜂擁而來的資本抬高了明星的身價,也讓明星日益成為公司的稀缺資源。
上海一家券商的文化產業分析師告訴新京報,影視公司最核心的資產是人,如果一家上市公司有很多明星、導演作為公司股東,作為券商,會覺得公司在人才儲備方面比較有優勢,無形中會提高對公司的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