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陽入主清華大學“新雅書院”,高校博雅教育再啟路線圖?
清華校長陳吉寧、學者甘陽共同為“新雅書院”揭牌。
9月27日,清華大學“通識教育實驗區”新雅書院舉行成立典禮,學者甘陽擔任“實驗區”總監。生命學院院長施一公院士、美術學院教授李睦發表了致辭。
此次入讀新雅書院的全體本科新生,是清華大學探索通識課程與養成教育的首批試水者。新雅書院推行住宿書院制度,所有入選學生按學科交叉和大類融合的原則安排宿舍。開設課程則以“文明與價值”為主線,以文學、歷史、哲學、藝術和科學為基礎,推及政治、經濟、社會和傳播,本學期新開設了“《史記》研讀”、“早期中國文明”、“法律與文學”、“藝術的啟示”等4門通識課程。
長久以來存在的高等教育“專與博”之辯,使得通識教育長期是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話題。早期出于意識形態影響及專業技術人才需求,在“整頓和加強綜合大學,發展專門學院”的調整思路下,中國曾大幅增加專業類院校,以人文社科為內容的通識教育曾長期被廢止,僅在政治教育課程中有所保留。這一趨勢曾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有所改觀,例如1988年,國家教委下發《關于加強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育的工作意見》,指出要為未來高級專門人才的成長打下較寬的基礎。本科專業種類也由原來的945種,逐步調整到1998年的249種。
但隨著近二十年來的教育產業化改革,大學教育實用化、工具化的傾向愈演愈烈。與此相對應的是,整個社會的價值體系也逐漸變得多元化與碎片化,如何在大學中重塑主流價值觀,加強精英教育,這一問題逐漸引起政治核心層與人文學者的重視,21世紀初,通識教育由此提上日程。
目前中國大學的通識教育模式形成了以復旦大學、中山大學、武漢大學為代表的三種模式。其中以復旦大學模式最為徹底,復旦構建了覆蓋到全校學生的通識教育體系,全體學生在“復旦書院”內打破專業劃分共同居住,需選修12學分的通識教育課程。這一模式的優勢在于能夠為全體學生塑造一個跨專業的開放氛圍,缺陷則在于可能會流于形式,變為各種專業知識的通俗講堂,最終起不到人文化成、心智啟蒙的“通識”效果。
而武漢大學模式則是改革力度最小、也最被廣泛使用的模式:開設全校通選課、供全校學生選修。這種模式操作起來相對容易,即使是資源匱乏的地方院校也可采用。但缺陷與復旦模式相仿。
中山大學的通識教育改革同樣由甘陽發起,除面向全校開設公選課外,其核心在于“博雅學院”這一獨立的四年制通識教育學院。博雅學院除了國家規定的公共必修課之外,其課程主要分為五個部分:一是經典學習,開設過的課程包括“《荷馬史詩》”、“希羅多德與修昔底德”、“《史記》”、“四書”等。二是古典語言課,包括一年級的拉丁文,二年級的希臘文,以及古代漢語。三是古典研究,開設過的課程包括“古代希伯來文明”、“古代中國文明”、“古典樂理基礎”等。四是現代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開設過的課程有“民主與愛欲”、“主權問題研究”等。另外,還有一部分修養課程,如“書法”、“外國美術史”、“繪畫技法”等。目前北大元培學院,浙大竺可楨學院,南京大學匡亞明學院、北航文科實驗班等均采用這一模式。
此次清華大學的“新雅書院”,看起來是中山大學“博雅學院”模式的翻版。這一模式所引起的最大爭議在于,人文社會科學大師是否可通過這種模式培養?學習內容如此曲高和寡,學生是否成為了無法適應市場競爭的犧牲品?
這一問題涉及到通識教育的意義所在,目前國內學界對此的看法可分為以下幾種:一則認為通識教育是一種全人教育,就是要培養幫助人建立全面的人格,提升人的生命境界,發展其理性、道德與審美;二則認為通識教育有別于專業教育,其目的在于培養負責任的公民;三則認為通識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有德行的文明承載者,對世界文明與中華文明的傳承作出貢獻。
甘陽本人的通識教育理想,或許更多在于以第一、二種看法為手段,并最終以落第三種看法為目標。他在新雅書院開院的主題演講中表示,中國大學的本科書院必須扎根于中國社會的文化思想土壤,并非追求抽象、空洞的理想目標,而是務實于可操作、現實性的育人要求;并非照搬牛津劍橋等西方大學的辦學模式,而是從清華的實際出發,探索中國本科書院的特色之路。
在2013年中山大學博雅碩士班結業典禮上,甘陽曾再次提起過韋伯“專家沒有靈魂、縱欲者沒有心肝”這一針對現代世界的著名判斷,并認為現代社會若不是有一批教育家、思想家在堅持針對人類靈魂的教育,西方開創的現代和現代社會是一個“人類最糟糕的世界”。甘陽認為,古典教育雖然是博雅教育的重要一環,但它更是一項面向現代性的教育工程。其作用在于通過探索當下的真問題,改變僵化老舊的高校課程設置體系,并最終提高教育品質。
治理話語的興起
十八大報告中正式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正式將“治理”一詞納入政治話語體系。2014年2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黨校省部級干部政治研討班上再度對這一問題進行了闡釋。
治理話語的正式提出,可說是對過去改革經驗的一次系統總結與提升。中央黨校原副校長李君如曾在不久前召開的莫干山青年會議上講到,國家治理是一個尚未破題的題,一是對于何為“治理”在概念上尚未有共識,二是如何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尚在探索之中。《文化縱橫》雜志2014年十月號以“新政的治理邏輯”為題,組織了中山大學政治科學系講師李泉、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王亞新、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所研究員傅蔚岡就治理話語的意識形態起源、本輪司法改革的前景、以及戶籍改革的現狀分別撰文進行了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