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我國樓市出現了降溫態勢,關于樓市泡沫及破滅的爭論,再次升級。顯而易見,“空中”占據了主導優勢,預言中國樓市崩盤者不在少數。IMF對過去40年中21個工業化國家的住房市場及股市熱潮和衰落情況的研究顯示,住房市場價格泡沫破滅造成的損害比股市泡沫要大出一倍。銀行系統將面臨資金鏈崩斷的危險,嚴重者將引發金融危機。因此,“中國樓市崩盤論”頗有市場。
繼續之前分析日本、美國、泰國房地產泡沫之后,本文分析全球波幅最大、波動最頻繁的香港房地產市場。毫不夸張的說,香港房地產市場就是全球樓市中的一個傳奇,1100平方公里的彈丸之地,上演了無數瘋狂與悲慘的樓市故事。海外熱錢進出之頻繁,投資投機需求之旺盛,全球無二。二戰以后,60年多年時間內,共計爆發了七次樓市狂潮,頻率之高,周期特征之鮮明,世界少見。不妨回顧一下香港樓市的翻騰史。
第一輪上漲:1946年—1950年。二戰導致香港建筑損壞嚴重,同時戰后人口大增,1946年為60萬人,1949年增至186萬,到1959年超過300萬,結果是鬧房荒,地價和租金飆升。相對而言,房價漲幅較地價和租金較小,主要是因為當時購買力不足,且房屋買賣以整棟為主,有財力的買主極為有限,直到吳多泰和霍英東兩位地產先行者創立“分層出售”和“分期付款”模式之后,房屋交易量趨于大增。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聯合國對大陸實行制裁、禁運,香港轉口貿易一落千丈,經濟蕭條,房地產市場受到波及。
第二輪上漲:1953年—1957年。朝鮮戰爭結束后,香港經濟恢復,并開始向工業化轉型,房地產市場趨于活躍。另外,舊城改造的大力推進,以及分層銷售和分期付款的推廣刺激了需求。主要商業區地價不到一年漲幅超過100%,此時市民收入水平普遍不高,樓價漲幅遠小于地價。其后,由于政府管制炒樓花行為,加之物極必反,樓市由熱轉冷,1958年房地產價格大跌。
第三輪上漲:1960年—1965年。工業化快速推進,作為亞洲四小龍,香港經濟開始起飛;人口快速增至300萬人;居民收入大增;國外資金大規模進入。在這種背景下,1960年樓市又開始繁榮起來,地價、房價和租金大幅飆升。1965年,爆發了銀行信用危機,銀行緊縮信貸,需求萎縮,導致市場嚴重供過于求,房地產價格暴跌,許多地產公司倒閉,出現很多爛尾樓。這戰后房地產業出現較嚴重的一次危機。
第四輪上漲:1968年—1973年。香港經濟復蘇,產業結構開始轉型,旅游、金融和商貿等行業迅速發展;大量熱錢涌入;政府啟動新市鎮開發計劃的實施;1972年制訂“十年建屋計劃”。這些因素促使樓市回暖、繁榮,房價和租金飆升,投機活動盛行,炒賣樓花現象嚴重,開發商捂盤惜售。股市和樓市都彌漫著濃厚的投機氛圍,狂熱到失去理性程度,泡沫隨時破滅,危機一觸即發。1973年,股市泡沫破滅,樓市也隨之崩潰。
第五輪上漲:1976年—1981年。石油危機過后,經濟迅速復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開始確立,大批國際金融機構、跨國公司紛紛來港設立分公司;1976年開始地鐵修建計劃;1978年推行“居者有其屋計劃”(相當于大陸的經濟適用房),新興市鎮逐步形成;1979年人口增至500萬,家庭小型化趨勢明顯;大陸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在鄰近香港的深圳、珠海設立經濟特區;長江實業、新鴻基地產等一批地產巨頭崛起并上市。地產市場迅速復蘇、繁榮,并于1981年達到高峰。隨后而來的世界經濟危機,影響了香港經濟;同時中英香港問題談判,令港人出現信心危機。樓市快速由熱轉冷,連跌三年。
第六輪上漲:1985年至1997年。1984年中英公布聯合聲明,增強了香港各界對房地產的信心。1985年市場開始復蘇。1986年后,港幣隨美元一同貶值,銀行放松了按揭貸款條件,利率水平降低,甚至出現了負利率,刺激了投資需求。寫字樓嚴重供不應求,售價、租金急升,租金水平僅次于東京和倫敦。國際游資及本地炒家開始瘋狂炒買房地產。在這一輪長達13年的房價上漲過程中,曾有一年左右的短暫下跌,1994年上半年,香港房地產市場明顯過熱,社會輿論強烈,政府出面干預,樓市驟然降溫。1995年第四季度,房地產市場開始回暖,海外和內地資金也大量進入香港,推動市場的又一次上升。長期持續大漲,終于吹出香港史上最大的房價泡沫。1997年相比1985年,香港私人住宅價格指數暴增七倍,全球罕見(房價漲幅超過了1980年代的日本)。
1997年,發生了兩個事件,刺破了這個史上最大的房價泡沫。第一件事,亞洲金融危機爆發,東南亞、東亞國家金融、經濟、樓市、股市皆受到重大打擊,金融大鱷索羅斯在泰國得手后,又殺到香港做空港元。第二件事,特首董建華上任后,在第一份施政報告中提出,每年興建8.5萬套住宅,即著名的“八萬五”建屋計劃,讓年輕人結得起婚,住得起房。引發市場對于后市住宅供應大增的擔憂。
結果是,香港房價在1997年三季度達到高點,其后快速下滑。1998年暴跌,1999-2003年跌幅收窄,但持續下跌。持續5年,跌幅超六成,是香港樓市發展史上最慘重的一次。2003年房價最低迷時,香港曾一度有10.6萬宗房屋成為負資產(也即一套房子未償還的貸款余額,已高于當時的市場售價),“百萬負翁”不算稀罕。
第七輪上漲:2004年至今。2004年香港樓市開始復蘇,同時期美國、歐洲、中國大陸樓市皆處于快速上漲期,這也鼓勵了香港樓市上漲。之前十年,政府基礎設施投入多,城市交通大改善,加上內地開放對香港自由行,香港的商業景氣度明顯提升,工作機會增加,居民收入持續提高。2003年推出的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助推了內地人投資移民(相當于2000年前后上海實的藍印戶口政策)。2008年之后,香港住宅供應量偏低;金融海嘯后,全球持續采取量化寬松政策,熱錢涌入香港;港元利率與美元同步,維持于極低水平,導致樓市投資需求大增。另外,內地投資客大量涌入,也成為推高香港房價的重要力量,比如2009年購買面積超過1000平方英尺豪宅的人中,有19%的人來自內地。2010年,政府決定暫時將房地產從投資移民計劃的投資資產類別中剔除,以限制境外人士投資本地物業,主要是大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