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介入有待加強
雖然機構交易席位的數據反映的只是上龍虎榜的少數個股情況,但這從另一個側面也會展現出私募、公募、保險、QFII等機構在某些個股上或行業上的操作軌跡。截至7月24日,機構7月凈買賣次數為118和145次,凈買賣額分別為28.74億元和35.88億元,合計凈賣出7.14億元。從機構在3大板塊買賣情況來看,似乎與以往月度統計差別不是很大,只是機構在創業板的賣出次數略有增多(見表1).
從數據看,本周滬市放量上漲,但機構25買34賣,凈買賣額分別為7.99億元和7.54億元,合計凈買入0.45億元,顯示機構并沒有明顯大量介入。不過,如考慮滬市主板以傳統中大盤周期股為多,機構即使介入也不像創業板類個股那樣達到集體漲停板的效應而上榜,雖然主板藍籌在7月的活躍度要高于今年以往其他幾個月份,但與以往周期股行情初期相比,7月份機構介入周期股的程度仍有限,而在增量資金有限的情況下,市場更多地呈現為周期股、藍籌股的階段性反彈的輪動行情。
從機構5000萬元以上的大手筆買賣來看,機構凈買賣次數為10次和21次,凈買賣額分別為8.61億元和18.37億元,合計凈賣出9.76億元。其中機構億元以上買賣的次數分別有4次和5次(見表2)。從本月機構大手筆買賣的個股對照二季度末機構持倉情況分析,可看出機構對部分行業和重點個股又進行了相應調倉。如機構在創業板中二季度增倉數量最多的藍色光標,本周三被機構1買4賣,賣出金額高達9821萬元。此外,像杰瑞股份、萬邦達已經轉弱的中小板和創業板的白馬股,機構7月也是持續減持。而在5只億元以上賣出的股票中,中小板的新和成與科倫藥業兩只醫藥股位列其中。
從行業角度分析,7月機構在有色金屬、儀電儀表凈買入略多,但對教育傳媒、計算機等TMT行業明顯凈賣出占了主流,而這估計也是創業板本月加速下跌的一個重要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