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限購松綁的背景下,公眾對公積金的“渴求”更甚。但眼前的尷尬現實是,這一本應福蔭公眾購房的政策,依舊處在“咫尺與天涯”的不可及當中,有地方甚至持續在收緊公積金政策。
業內普遍認為,這項發軔于上海,歷時已有20年的制度,從此前互助性質的資金池,異化為了當下由政府、銀行和國有壟斷企業控制的聚寶盆。背負著各種質疑,公積金制度興許走到了十字路口。
是為中低收入者“雪中送炭”?還是為高收入人群“錦上添花”?政策的天平需要再平衡。
地方樣本
廣州公積金吃緊:9%繳存人貸走80%公積金
今年下半年剛開始,廣州公積金貸款已經被迫“限流”。
7月下旬,廣州市公積金管理中心悄然出臺限制措施,將下半年每個月的貸款額度指標嚴控在10億元以內。這意味著,一旦當月額度放完,貸款需求者只能排隊等待。廣州公積金管理中心稱,“限流”是由于去年和上半年放貸過快,致使今年下半年貸款額度緊張。
值得注意的是,從今年3月份就開始首輪征求意見的廣州公積金“新政”,也傳出8月將要出臺的消息。這項被稱為“史上最嚴”的公積金調控政策在實行后,廣州公積金貸款政策將更加“收緊”。
事實上,無論是“限流”還是“新政”,都凸顯了廣州市公積金吃緊狀況。不過令人疑慮的是,盡管這筆資金被快速消化,但卻只惠及了不足一成的繳存人。廣州市政協常委曹志偉告訴媒體,“根據統計,2013年廣州市住房公積金繳存人中,9%的貸款人使用了約80%的公積金余額,而大約有80%的繳存人仍未使用住房公積金。”
僅9%繳存人享受政策
80%的資金被不足一成的少數人貸走。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市場研究室副主任尹中立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這種情況已成為公積金在使用方面最突出的問題。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認為,現行的公積金制度,沒能為中低收入者“雪中送炭”,卻成了高收入人群“錦上添花”的工具。
公積金制度實行以來,有效地促進了城鎮住房建設,提高了城鎮居民的居住水平。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3月,全國實際繳存職工已經達到1.06億人,尹中立說,“但大部分人繳存的公積金并沒能派上用場。”
社科院經濟所研究員汪利娜將造成上述情況的原因歸結為,“公積金的適用范圍過窄”和“沒有一個公平的配貸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