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為主導捕撈比重下降
淡水魚的獲取方式包括養殖和捕撈兩種,世界淡水魚在歷史上以捕撈為主。但由于自然環境不斷遭到破壞,淡水漁業資源也隨之退化,世界捕撈淡水魚產量加速減少。于是,世界淡水魚產業必然地走上了依靠養殖的道路,養殖產量的增長對淡水魚產業發展貢獻巨大。
世界淡水魚獲取方式由捕撈為主轉向以養殖為主。1950年,世界淡水魚的捕撈產量為131.46萬噸,占世界淡水魚總產的比例為86.85%;養殖淡水魚產量為19.91萬噸,占世界產量的份額是13.15%。到1986年,養殖產量的比重超過捕撈,淡水魚主要依靠捕撈的傳統格局不復存在。到2011年,捕撈淡水魚產量為975.60萬噸,比1950年增長了6.42倍,年均增長率為3.41%,占淡水魚總產量的份額降至2011年的21.5l%;2011年養殖淡水魚產量為3559.94萬噸,比1950年增長了177.82倍,年均增長8.87%,養殖淡水魚產量占淡水魚總產的份額躍升至78.49%。整體而言,養殖方式在淡水魚產業中占有主導地位,但各國情況不同,其淡水魚獲取結構也就存在差異,一些國家淡水魚獲取方式仍以捕撈為主。例如,亞洲的緬甸和柬埔寨,非洲的尼日利亞、坦桑尼亞、剛果金、肯尼亞、烏干達和馬里,歐洲的俄羅斯以及北美洲的墨西哥等國的捕撈淡水魚產量超過養殖產量。近年來,上述國家中俄羅斯、緬甸、柬埔寨、尼日利亞的養殖淡水魚產量增長較快,特別是俄羅斯、緬甸和尼日利亞的養殖與捕撈份額差距加速縮小,其他國家的養殖淡水魚產量仍處于低水平。
大宗淡水魚以養殖為主的結構在1950年便已經確立,此后捕撈產量的比例持續減少。1950年大宗淡水魚捕撈產量由3.44萬噸增至2011年的15.20萬噸,增長3.41倍,年均增長2.46%,占大宗淡水魚總產量的比例由24.66%降至0.76%;同時,養殖大宗淡水魚產量由1950年的10.52萬噸增至2011年的1980.75萬噸,增長187.22倍,年均增長8.97%,養殖產量占大宗淡水魚總產的比例由75.34%增至99.24%,養殖方式在大宗淡水魚獲取結構中占絕對優勢地位。少數國家的大宗淡水魚產量獲取主要依靠捕撈獲得,如墨西哥、土耳其、泰國、哈薩克斯坦、韓國和斯洛伐克等。其中,韓國、哈薩克斯坦、泰國、斯洛伐克和墨西哥的養殖大宗淡水魚經歷了產量由高速增長轉為大幅下降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