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近日,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發展中心發布《關于公布2021年度職業教育示范性虛擬仿真實訓基地典型案例項目名單暨國家職業教育智慧教育平臺“虛擬仿真實訓中心”資源征集的通知》,公布全國39個典型案例項目,河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的“虛擬仿真實訓基地賦能專創融合典型案例”成功入選。
典型案例的入選,是學校大力推進“雙高校”建設的工作亮點,也是學校探索高職復合型BIM人才“四元融通”綜合育人模式的創新實踐。BIM簡稱建筑信息模型,是建筑的數字化模型集成應用,具有全程可視、在線協同、虛實結合等優點,2003年開始在全國應用并引發建筑產業革命,2019年建筑信息模型技術員成為首批新職業,BIM證書成為首個“1+X”項目。國家大力推進建筑產業數字化升級,既需要大量傳統建筑崗位應用BIM實現技術升級(+BIM),又需要大批的專門BIM崗位增值賦能(BIM+),著力培養一批“基礎扎實、一專多能、素質優良”的復合型BIM人才,迫在眉睫。學校依托建筑工程施工全過程虛擬仿真實訓基地,賦能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群培養高質量復合型BIM人才,完善“崗課賽證”綜合育人機制,開發模塊化、系統化的實訓課程體系。以人為本能力建構,崗課賽證“四元融通”,構建“三層三擋、四元融通”模塊化課程體系,開發“能力重塑、四元融通”模塊化課程,實施“虛實結合、四元融通”模塊化教學。
“四元融通”聯合開發理虛實一體化教學資源,以虛助實,突破難點。利用BIM技術虛實結合的特點,聯合河南建協、中建七局、中鐵二十局、河南天工、廊坊中科、廣州中望、北京廣聯達、西安三好等行業、企業、證書、競賽的相關方,開發崗課賽證“四元融通”特色的虛擬仿真教學資源。對接BIM基礎應用、專項應用、綜合管理等崗位群,基于真實工程項目、典型安全事故、復雜工序,開發《基礎工程施工》等理虛實一體的模塊化課程18門、方艙醫院等工程項目仿真33個、洞口墜落等安全事故仿真63個、異形屋面等復雜工序仿真782個,融入免共振微擾動沉樁等“建筑五新”85項,有效解決建筑實訓高風險、難再現、高消耗等痛點。同時,開發楊靖宇革命紀念館等紅色教育仿真資源34個、時光寶盒國寶文物等素質教育仿真資源15個、云上鄒莊美麗鄉村等課程思政仿真資源45個,有效解決公共基礎課教學的應用場景難實施、難觀摩、高投入等痛點。應用BIM技術以虛助實,有景、有趣、有效、有用,突破理實一體化的難點,形成了理虛實一體的模塊化、系統化虛擬仿真實訓體系。
師生共創、云端協作,模塊分工,落實工學結合提高實踐教學質量。依托建筑工程施工全過程虛擬仿真實訓基地,師生共創12個BIM工作室,逐一對應課程體系的12個交叉能力模塊(方案設計、方案表現、施工圖設計、土建造價、安裝造價、造價控制、施工識圖、施工組織、施工實施、智能設計、智能安裝、智能管理)。BIM云平臺既是生產工具又是教學工具,既承接生產任務又承擔模塊化教學任務。各工作室教師按照12個任務模塊分工指導,企業專家在云平臺指導,組成結構化教學團隊;學生3-5人組成小組,按照12個模塊認領任務。師生還可以在BIM云平臺上跨專業、跨班級組建團隊,進行模塊輪換調整,確保任務質量和進度。
虛擬仿真賦能專創融合培養高質量復合型BIM人才。依托虛擬仿真實訓基地的12個師生共創BIM工作室以及20個實訓室,在專業教育方面,崗課賽證“四元融通”推進三教改革,提升學生BIM實踐能力;在創業教育方面,積極開展技術服務,啟發學生創新創業意識,支持學生創新創業。通過“做中學”“學中創”,促進由學習向創造的轉變,學創結合,知行合一;通過作業——作品——產品——商品的轉化,促進學生對能力的主動建構,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
專業群累計培養高職復合型BIM人才6000余人,一大批優秀畢業生從建模員、專項技術員成長為工程師、項目經理,人人成才、人人出彩。服務疫情防控,百余名學生利用BIM技術“快、準、清”的優勢,突擊建設地方版“小湯山”醫院、方艙醫院,獲政府嘉獎。服務重大工程,十余名畢業生參建北京大興機場、冬奧會滑雪場,用BIM技術解決復雜工程難題。服務鄉村振興,完成300余個鄉村規劃設計,連續3年獲省委“好”的評價。畢業生先后獲得BIM工法16項,省級技術成果29項,BIM成果獎21項;10余名同學憑借BIM創新項目,已獲得中國“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銀獎2項;截至發稿之日,2022年中國國際“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決賽在際,學生團隊又一次進入金銀獎爭奪賽。
下一步,學校將以此為契機,繼續擴大成果的應用推廣,促進虛擬仿真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培養更多高質量復合型BIM人才,為建筑產業數字化升級輸送一大批具備工匠精神,精操作、懂工藝、會管理、善協作、能創新的現場工程師。(范國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