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河南經濟報 記者 杜美麗 通訊員 呂文博
魯山縣自然資源局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確保魯山的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
一是嚴格礦業權管理政策,提高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水平。編制實施“十四五”礦產資源總體規劃,優化勘查開發布局,引導資源合理配置。規范礦業權出讓及審批登記,落實安全生產相關工作,切實從源頭上加強對礦業權的監督管理。二是加強對露天礦山進行整治和生態修復。持續開展“三山整治”,創建1家國家級綠色礦山企業,3家省級綠色礦山企業。近年來,完成30座露天礦山和18個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12392.28畝(1579畝、10813.28畝),生態修復率98%。針對2021年省廳開展的“磐石行動”,全力集中攻堅,完成了省廳下達554處圖斑修復,因修復措施得當,效果明顯,順利通過省廳驗收、銷號,在全省11個被點名縣市中排名第二。三是建立有證礦山公示機制。對全縣范圍內的有證礦山、處置點及礦產品加工點采取公開透明管理方式,制作公示牌,公開公示采礦方式、證件期限、處置范圍、生態修復方案、監管部門及分包人員、監管電話等內容,接受社會、媒體和廣大群眾的監督。四是壓實責任,建立礦點分包機制。建立了以班子成員為分包領導,國土所所長為分包責任人的礦點分包機制,對全縣的41家有證礦山進行督導巡查。對于無證礦山,執法隊和國土所切實履行職責做好巡查、發現、制止、上報、立案查處工作。確保安全生產“零事故”。五是嚴格自然資源執法監管,加強各類專項整治。進一步梳理制定巡查、發現、制止、報告工作程序。加大土地、礦產違法行為查處力度,圍繞耕地、礦產保護為核心,嚴肅查處非法采砂、亂占耕地、無證開采、露天礦山越界開采、破壞自然生態等違法違規行為,堅決遏制違法行為高發頻發亂象。開展廢棄礦洞礦坑專項整治行動。出臺了打擊“洗洞”盜采方案及礦洞礦坑排查整治方案,對正常關閉礦山的廢棄礦洞礦坑,按照“誰破壞、誰治理”的原則,對政策性關閉、保護地內退出礦山的廢棄礦洞礦坑,由關閉、退出時確定的治理責任主體予以封堵回填,對歷史遺留無法確定責任主體及非法盜采點的礦洞礦坑,由屬地人民政府予以封堵回填。截至目前,共排查坑洞76個,已封堵21個。對未封堵礦坑,該縣自然資源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下發文書,由責任主體負責設立圍擋、警示牌,設置竹竿、繩索等救生設備,每個礦坑須明確責任人巡查、值守。積極推進礦產資源違法活動打擊整治颶風行動,集聚人防、物防、技防合力,充分發揮數字網絡先進技術優勢,實現對違法犯罪活動的精準打擊、有效整治。依據排查結果,一案一專班,該查處的查處,該移交的移交,同時抄送紀檢監察部門,深挖背后“保護傘”。目前,移交線索21起。其中已刑事立案2起(采取強制措施4人),正在偵查5起。
下一步,魯山縣自然資源局將立足實際,結合日常工作,多措并舉,持續推行“321”工作方法,積極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采取強力措施,切實呵護好、守護好魯山的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