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9月5日,從河南省農科院植保所獲悉,國家中藥材產業技術體系鄭州綜合試驗站、河南省中藥材產業技術體系豫北試驗站團隊在金銀花田蠐螬的發生規律及防治技術研究方面取得階段性的進展。
金銀花是河南省傳統道地藥材,在封丘縣、新密市、淅川縣都有較大的種植面積。近年來調查發現,除草劑濫用、地下害蟲危害是造成金銀花植株死亡的重要因素。隨著金銀花種植年限的增加,地下害蟲發生和危害程度越來越嚴重,地下害蟲蠐螬啃食金銀花根部,造成植株營養不良,樹勢早衰,嚴重時將根咬斷,使植株枯黃而死。同時,金銀花根部被啃食后造成的傷口,極易導致病菌侵入,加劇根部病害的發生和蔓延,從而造成金銀花植株成片死亡。地下害蟲危害不僅導致金銀花減產,而且造成藥材品質下降,嚴重制約了金銀花種植業的發展。
國家中藥材產業技術體系鄭州綜合試驗站、河南省中藥材產業技術體系豫北試驗站團隊專家通過多年在封丘縣、新密市、淅川縣用黑光燈誘集成蟲和田間挖土調查相結合的方法,發現危害金銀花的蠐螬主要有華北大黑鰓金龜、暗黑鰓金龜、銅綠麗金龜和小黃鰓金龜等種類,其中華北大黑鰓金龜和銅綠麗金龜分布較廣。7月-9月,蠐螬(金龜子幼蟲)主要分布在淺表5-10厘米土層中,以1-2齡幼蟲為主,是防治的最佳時期。調查發現,每年春季和夏季進行過藥劑防治的金銀花田,蟲口數量相對較低;管理粗放,田間雜草叢生,未進行過藥劑防治的金銀花田,金銀花被害株率幾乎達到100%,一般單株蟲口數量4-50頭,最高可達60多頭。
造成金銀花田蠐螬危害成災有以下兩方面因素:農戶田間管理技術落后,對地下害蟲的認識不足,防治意識淡薄,防治不到位,造成蠐螬種群數量逐年積累,最終爆發成災;地下害蟲發生危害比較隱蔽,優勢種群及發生規律也因地而異,藥農的防治時機不恰當或防治措施不正確,防治效果差,農藥殘留超標,導致“蟲子沒防住,藥材品質下降”。
為有效地防治地下害蟲蠐螬,專家提出以下建議:建園栽苗前,用5%吡蟲啉或辛硫磷顆粒劑500克/畝穴施或用70%辛硫磷乳油500倍液蘸根后移栽;成蟲出土期(4月-7月),田間安裝黑光燈誘殺成蟲,降低田間產卵量;抓住幼蟲防治窗口期,即6月下旬至7月上旬,是金龜子產卵和幼蟲孵化高峰期,用25%氯氟·噻蟲胺微囊懸浮劑1000-1500倍液或40%辛硫磷乳油500倍液噴淋金銀花冠幅下部土壤,間隔2周左右再用藥1次,能很好的防治當年金龜子幼蟲,降低蟲口基數。(戚文平 高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