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河南經濟報 首席評論員 溫獻偉
近日,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的《“不公平格式條款”消費者認知及線索征集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有87.88%的受訪者遭遇過“不公平格式條款”。遇到“不公平格式條款”后,超七成消費者仍會選擇繼續交易。
小小一份消費格式條款,看似不太起眼,實則,“不公平格式條款”不僅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破壞市場秩序和公平誠信原則,且嚴重拉低消費市場信心。高達87.88%的比例充分表明,作為“隱形殺手”,“不公平格式條款”已經成為交易市場司空見慣的存在,亟待相關部門大力進行整頓治理。
“不公平格式條款”的表現種類通常有如下幾種:要么玩文字游戲,偷換概念;要么進行相關條款限制,強制客戶消費;要么虛與委蛇,標注所謂“最終解釋權”。基于此,筆者認為,《報告》的發布具有創新性治理意義,非常必要。通過群策群力的征集調查,讓五花八門的“不公平格式條款”曝曝光、為它們集體“畫畫像”,從而建立一套相對完整的清單,既能讓經營者在“亮丑”之余收斂行為,也有利于消費者進一步識別套路,提高維權能力和意識。
不過,“超七成消費者仍會選擇繼續交易”的調查結果也讓我們看到,徹底鏟除“不公平格式條款”,營造公平誠信市場環境,依然面臨諸多現實難題。譬如,經營者和消費者地位不對等、信息不對稱,消費者接受的服務具有受限性、維權門檻和成本較高等。這一方面讓消費者有苦難言,往往選擇隱忍了事;另一方面也讓經營者在“不公平格式條款”內容制訂上更加肆無忌憚。
因此,在筆者看來,要讓消費者真正有底氣對“不公平格式條款”說“不”,亟需制度和監管強力“撐腰”。切實提高經營者違規成本,糾正各類消費潛規則,暢通舉報渠道、提高消費糾紛處置效率,探索開展公益訴訟等,只有多管齊下,綜防綜治,才有望遏制“不公平格式條款”蠶食消費者合法權益,從而提振消費市場信心,營造消費者愿消費、敢消費的市場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