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河南經濟報 記者 劉學中 通訊員 戚建志
鄉村要振興,產業是支撐。近年來,淅川縣荊紫關鎮立足于本鎮勞動力資源豐富、在外企業家群體大的特點,以荊紫關工貿小區和“愛我家鄉荊紫關”聯誼會為抓手,牽橋搭線,荊紫關鎮財政所更是充分發揮財政職能,主動擔當作為,先后籌措資金200余萬元,助推小微加工車間在荊紫關鎮落地開花,群眾持續增收致富。
發展模式新。為充分發揮在外人員資金、信息、技術等優勢,該鎮成立荊紫關鎮工貿聯合支部委員會。以工貿小區為依托,不斷探索建立產業發展新模式,強化村企對接合作,突出龍頭企業帶動,采取“衛星工廠+居家式加工點”的經營方式,將村、企業、合作社、農戶結成產業聯合體、利益共同體。
服務保障好。另一方面針對企業發映的難點堵點問題,出實招、做實工,切實為企業解決到位,確保小微企業引進來、留得住、發展好。該所認真貫徹落實鎮黨委政府決策部署,充分發揮財政職能優勢,當好服務企業“店小二”,一方面組織工作人員深入企業宣講各項惠企政策,指導企業把政策用足用好,不折不扣落實落細一系列減稅降費政策。
輻射帶動廣。目前,工貿小區已入駐南街村際華鞋業公司、漢王坪村勝源鞋業公司、藥王廟村鑫旺絲毯廠、全莊村柳編加工廠、史村水上游樂園、荊紫關“八大件”速食加工廠等企業,帶動周邊藥王廟、南街、張村、史村、店子等150余人就業。現正擬引進眼鏡廠、藤編廠等加工企業,進一步壯大工貿小區的規模,發揮工貿小區的典型引領示范作用。同時通過利用鎮村集體或個人的閑置土地、房屋和院落,鼓勵各類企業和創業人員創辦柳編、藤編、玩具、服裝、制鞋、絲毯、扎花、電子元件加工、傘部件加工等衛星工廠80多家,帶動廟嶺、藥王廟、全莊、孫家灣、史村、穆營、碼頭、漢王坪、中街、南街等31個村4800余人就業。
增收致富好。以“小作坊、多品種、大作為”為重要抓手,通過深入推進“一村一業”發展,既增加了村集體的收入,又帶動了閑散富余勞力、半勞力增收,特別是60-70歲之間的弱勞力可月收入1200-1500元,年輕勞力可月收2400-3500元,創造了在家門口的寶貴就業崗位,夯實了產業發展基礎,以產業振興助推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