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生活垃圾強制分類一年了,有督導員督導,有專車收運,分揀中心有些也運行了,但給人的感覺是攤子鋪開了,質量還沒提上去,垃圾沒分類投放、混收混運的情況還比較普遍。
縱觀垃圾分類先進城市,都需要時間的打磨。起步不久的鄭州,還有多長的路要走?
鄭州市有8000多名督導員,數量卻仍不夠
據了解,鄭州市目前有8000多名督導員,300~500戶的小區至少有一名,但是數量仍然不夠。“不少督導員在居民扔垃圾時能很好督導,但在其他時間就顯得力不從心,另外宣傳也都處在起步階段,還沒能讓垃圾分類習慣入腦入心。”鄭州市分類辦相關負責人說。
他介紹,從明年開始,鄭州市分類辦將要求各區加大物業和督導員的培訓力度,同時要求入戶宣傳,“我們還將聯系各企事業單位,發動志愿者參與進來。”
小區垃圾分類想做好,還有一個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建設生活垃圾定時定點箱房。投放時間和地點都固定了,物業和督導員就會有針對性地督導,也會有更多時間宣傳垃圾分類。
河南商報記者了解,建設垃圾箱房已經從今年4月份在鄭州推行,截至12月1日,已建成695座垃圾箱房,實現了定點投放,不過定時投放還沒實現。
“居民投放習慣的改變和需要錯時投放的人還很多,這些因素都表明一下子實現定時定點投放不現實。”該負責人介紹,明年,鄭州市還將繼續加大力度建設垃圾箱房,什么時候要求定時投放,還要看市民接受程度。
個人和收運企業今年一張罰單也沒有,明年將開罰
垃圾分類一開始陣仗大,后來逐漸“降溫”,這是不少市民對鄭州市垃圾分類的感受,甚至有市民一開始就買了分類垃圾桶,卻一次也沒用過。
其實,之所以叫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就是因為根據《鄭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不按要求投放、收運、處置生活垃圾,要受罰。
有罰則這把“利劍”高懸,為什么還會出現市民無所謂的態度?這一年的執法數據如何?
據鄭州市分類辦統計,2020年1月至11月,鄭州市各級城管執法部門共開具垃圾分類責令整改通知書967張,罰單97張,罰款105449元。這個罰款處于什么水平。根據公開資料,寧波市一年因垃圾分類的罰款近80萬元,鄭州為其1/8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這97張罰單罰的都是公共機構,個人和收運企業至今沒有一單。
鄭州市分類辦相關負責人表示,隨著垃圾分類的逐漸普及,執法工作明年也將跟上。明年,鄭州市各區城管執法部門將開始處罰個人和收運企業的違規行為,并會設立“執法日”,專門對垃圾分類領域進行執法。
該負責人說,執法的另一重點是收運企業,如果廚余垃圾和其他垃圾混收混運,自然達不到生活垃圾減量化的要求。
根據業內人士粗略計算,一個人一天大約產生1斤廚余垃圾,按中原區100萬人口計算,每天大概產生500噸廚余垃圾。不過中原區分類辦表示,目前每天只能收上來30多噸廚余垃圾。
鄭州垃圾分類“辦法”,有望升級為“條例”
中原區分類辦相關負責人表示,之所以廚余垃圾量不夠高,是因為各辦事處做得還不夠細,一些辦事處本就事情多,很難顧及垃圾分類的事。
至于垃圾分類方面執法過少,基層城管執法人員也有話說。據了解,城管執法人員的權責近千項,同樣分身乏術,無法專門盯著垃圾分類。
種種跡象表明,不管從市民、督導員還是垃圾分類主管部門來看,垃圾分類在鄭州的執行力度還不夠。
此外,鄭州市分類辦相關負責人說,鄭州市出臺的是《鄭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只是政府“規章”,不少其他城市出臺的則是“條例”,力度更強。
該負責人介紹,鄭州市垃圾分類的“辦法”,有望今后“升級”為“條例”,但時間節點仍不確定。
記者手記垃圾分類不是一時熱度,鄭州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河南商報記者連日來探訪鄭州市垃圾分類感受到一種矛盾的現象:說到垃圾分類,可謂家喻戶曉,相關規定也有,不過與之相對應的,卻是小區垃圾分類不理想,混收混運情況依然存在。
對于這種矛盾,河南環保人士也持相同觀點:面上的東西有了,但缺少執行機制,沒完全落實到實處。
每年,鄭州市都會對垃圾分類覆蓋率有要求,其實,覆蓋率高了自然是好事,不過,與其追求含有“水分”的覆蓋率,不如真真正正把一些小區的垃圾分類質量搞上去。
垃圾分類的最終目的是提升生活垃圾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事實卻是,鄭州周邊的生活垃圾末端產業還不完善,生活中分出來的垃圾最終沒地方去,自然也談不上垃圾分類的作用。
這些都是鄭州這個垃圾分類起步不久的城市今后需要改進和提高的,與上海、廈門等垃圾分類試點20年的城市相比,鄭州要走的路還很長。(記者 高鵬 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