翹首以盼兩年,高值耗材國家集采終于出爐,469元的冠脈支架更是“一舉成名天下知”。從2018年國家醫保局驅動藥品集采,再到如今的醫用耗材集中采購第一單,冠脈支架由“天價”變成“地板價”,相關話題一時間引發熱議。
突然便宜這么多,還能“放心”用嗎?對市民的疑問,專家進行了回應與解答。
變化
最低中標價469元,冠脈支架打響耗材集采第一槍
11月5日上午,國家組織冠脈支架集中帶量采購報價工作在天津完成,最終8家企業的10個品種擬入選,入選產品報價在469元~798元之間,冠脈支架從均價1.3萬元左右下降至700元左右。
與2019年相比,相同企業的相同產品平均降價93%,國內產品平均降價92%,進口產品平均降價95%。預計全國患者將于2021年1月用上國家集采降價后的中選產品。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國內應用較多的冠脈支架包括不銹鋼支架、鈷基支架及生物可降解支架。而此次耗材集采選擇了臨床應用較多的鈷基支架,較低端的不銹鋼支架與較高端的可降解支架不在其中。
惠民
降價后,患者醫療費用負擔將大大減輕
“冠脈支架價格降低后,最先受益的無疑是廣大患者。”華中阜外醫院副院長、河南省人民醫院心臟中心心內科主任高傳玉表示,目前,我國心血管病的發病率與歐美發達國家相近,但冠脈支架的滲透率遠達不到相當水平,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冠脈支架的費用較高。
高傳玉坦言,醫保能報銷的畢竟是一部分,而刨去報銷的比例,最終費用對很多低收入的農村家庭來說,依然負擔很重,這也致使很多患者放棄救治。此次集采降價后,將進一步提高冠脈支架的患者可及度。
追問
便宜如何讓患者“放心”?這些答案請查收
“價格這么低,是否會讓質量較低的非主流產品入選?”
“產品價格壓低后,是否會對醫生手術意愿產生影響?”
這些擔心,顯然是多余了。以河南省為例,目前公立醫院已經全面取消了醫用耗材加成,實現了零差價,通過調整診療費用,醫院的整體收益并沒有太大變化。高傳玉表示,高值醫用耗材采購價格的變化不會對醫生的使用意愿造成影響,“比起關心收益,醫生們更關心的同樣是產品質量”。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集采,醫療機構臨床常用的主流產品基本中選,覆蓋醫療機構意向采購量的70%以上。而在此前,天津市有關部門密集調研醫療器械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對檢測能力進行摸底,保證中選產品質量可追溯。
此次耗材集采選擇了臨床應用較多的鈷基支架,那么,“限定了支架的材質,會不會限制醫生的臨床選擇?”
答案同樣是否定的。據了解,不同生產企業、不同品牌的冠脈支架在臨床使用中70%~80%可相互替代,僅有少數不可替代的情況,主要是由于支架直徑與長度有特殊規格。目前主流品牌的規格均能滿足80%左右的臨床常見情況。
相關鏈接
我國一年要用掉超過150萬個冠脈支架
據《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19》統計,目前我國心血管病患病人數達3.3億;從2009年到2019年,中國冠心病手術量從23萬例發展到超過100萬例。
以每臺手術支架使用量約1.5枚計算,我國一年要用掉超過150萬個冠脈支架。國家醫保局公開資料顯示,中國醫用耗材市場規模3200億元,其中高值醫用耗材1500億元。而冠脈支架的總費用就幾乎占全國高值醫用耗材總費用的1/10。
河南商報記者通過對比冠脈支架國際公開價格發現,在此次集采之前,國產冠脈支架品牌價格在7500元~18500元,中位數14000元,進口品牌價格11400元~23300元。同代支架在巴西只要2183元,美國患者需支付6403~18507元,2020年3月,印度政府甚至規定藥物洗脫支架“天花板價”,將其調整為756元。(記者 王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