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記者從證監會例行新聞發布會獲悉,證監會已正式批準短纖期貨于10月12日在鄭州商品交易所上市交易。據了解,即將在鄭州商品交易所上市的短纖期貨合約,其基準交割品為目前市場上規模占比最大的原生紡紗用短纖產品。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短纖生產國,近年來短纖產能和產量逐年增長。2019年,短纖產能為758.5萬噸,產量為615萬噸,其產能主要分布在江蘇、福建、浙江等東部沿海省份。短纖生產企業較多,市場競爭激烈,價格完全由市場決定。
與此同時,我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短纖消費國,短纖消費量呈逐年遞增的態勢。據介紹,2019年國內原生短纖消費量為545萬噸,同比增14.9%,消費量及增速均創近幾年新高。其中紡紗消費占比75.2%,無紡布和填充領域的消費合計占比24.8%。我國短纖消費企業體量相對較小,但數量多達上萬家。
目前,我國短纖國際貿易以出口為主,2019年原生和再生短纖合計出口97.85萬噸,進口21.78萬噸。近幾年,東南亞地區憑借勞動力優勢,正在積極發展紡織行業,對短纖等紡織材料的需求不斷增長,成為國內短纖擴大出口的重要市場。
但近年來,受原料成本、供需結構變化、經濟運行周期、出口形勢等多重因素影響,短纖價格波動較頻繁。目前國內已經上市PTA和乙二醇期貨,聚酯產業企業可以利用PTA期貨和期權工具規避原料價格波動風險,但由于短纖期貨尚未上市,導致銷售端缺乏有效的遠期價格指導和避險工具,上市短纖期貨的呼聲日益強烈。
市場人士表示,我國紡紗企業眾多,且大部分小而分散,應對短纖價格波動的工具不足。短纖市場容易在價格大幅波動時出現集中采購,產銷率有時達到200%、300%甚至更高,而價格平穩時則產銷率較低,僅有四五成,非常不利于產業企業穩定生產經營。上市短纖期貨,有利于提供遠期價格指導和風險管理工具,引導產業企業理性采購銷售,便于產業企業套期保值規避風險。
鄭商所相關人士表示,上市短纖期貨,有利于完善聚酯產業鏈期貨品種體系,短纖生產企業可以同時規避原料和產品價格風險,鎖定加工利潤,滿足上下游企業風險管理需求;同時,短纖作為紡織產業原料,可以與目前已上市的棉花和棉紗期貨形成聯動,進一步豐富紡織行業風險管理工具。
滌綸短纖(以下簡稱短纖)與PTA同屬聚酯產業鏈,PTA是短纖重要的上游原材料。短纖自二十世紀70年代進入我國后,因其用途廣泛、價格較低的特點,市場規模得到迅速發展,至今已成為紡織、服裝、家紡等行業的重要原材料。(記者 陳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