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看,這就是我的葡萄園,它們既是我的‘搖錢樹’,又是我的‘金疙瘩’,我的葡萄暢銷得很吶。”老人一邊自豪地說著話,一邊領著記者走進他的葡萄園。“今年的葡萄行情非常好,之前每天都有不少客人前來葡萄園訂購和采摘,按每斤8元的市場價計算,今年我有近3萬元的收入。”老人臉上流露著笑意。
金秋九月,秋風送爽,瓜果飄香。在南召縣白土崗鎮付莊村的葡萄種植園里,綠洋洋的葡萄樹上稀疏的果實隱藏在葉子中間,呈現出一派豐收景象。69歲的常文付正在整理園內的雜草,他家的葡萄園基本已經罷園,火熱的銷售接近尾聲。
精神矍鑠的常文付葡萄產業經營得紅紅火火,讓人意想不到是,他不僅是村里的分散特困人員,而且是“志智雙扶”的“明星”。
他的“致富經”得益于精準脫貧攻堅戰。2017年在幫扶干部的幫助下,常文付通過實用技能培訓,熟練掌握了葡萄種植技術,種植了4畝葡萄,建起了自己的葡萄園,葡萄樹下套種西瓜。這位七旬的老人,每天起早貪黑“泡”在葡萄園里,看著這些綠翡翠一樣的葡萄果,就像照看自己的孩子一樣。
葡萄酸甜味美,創業艱辛不易。創業伊始,沒有啟動資金,常文付向親戚朋友拆借,沒有流動資金,村里干部主動給他籌措。常文付是個勤快的人,別看他上了年紀,但干起活來心細如絲,手腳麻利,不知疲倦,像棒小伙子一樣。
為增強葡萄生長階段所需的養分,每年他都要用雞糞作肥料,蓋在葡萄根部土里,按時除草、澆水、剪枝、打芽,讓葡萄“吃飽、喝足、爽身”,營造一個健康的生長環境。初夏,雨水充足的葡萄瘋長,藤蔓上的枝條向四周輻射,他冒著酷暑用細鐵絲綁枝條,不讓枝條平鋪在地上,方便剪枝、去芽和采摘。他的葡萄園里一排排的葡萄,長勢茂盛,整齊規范。
按常理,常文付每年都能領到政策性補貼,本該安逸地在敬老院安度晚年,可他有點任性和“倔強”,主動發展特色產業致富,依靠自己的雙手勤勞致富。“我身體硬朗,有手有腳,為什么要在敬老院里白吃白喝呢?現在國家政策這么好,我能動彈得動,就要自食其力,不愿給國家添負擔。”常文付說。
2018年,他又追加投資2萬元,在鎮村兩級的大力支持下,葡萄園擴建到7畝。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和精心管理,葡萄品質品相好,打開了市場銷路,收入大幅度攀升,不僅自身順利脫貧摘帽,而且帶動周邊10多戶群眾走上種植葡萄致富道路。
年近古稀的常文付整天忙里忙外,周邊的群眾紛紛前來取經,他手把手地指導葡萄栽種、管理、病蟲防治等技術,葡萄成熟的關鍵時期,往往高溫多雨,他指導群眾預防霜霉病、炭疽病、灰霉病、紅蜘蛛等,毫不保留,悉心傳教。
“今年除了繼續種植葡萄外,我還在學習香菇種植技術,計劃在村里我建設個大棚,讓村里鄉親們吃上自己種的新鮮香菇。”說起將來的打算,不善言辭的常文付憨笑地說。
近年來,南召縣白土崗鎮結合實際,發揮區位優勢、比較優勢,推行“一鎮一業、一村一品”,培育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的重要抓手,大力實施產業扶貧,從“輸血式”向“造血式”轉變,讓貧困群眾挺進產業鏈、融入產業鏈、富在產業鏈。截至目前,白土崗鎮建成中藥材繁育、種植產業基地、食用菌種植基地、櫻桃種植基地、晚秋黃梨種植基地等,各類特色扶貧產業基地10多個,惠及貧困群眾500多戶。(蘭詩 廖濤 王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