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城縣畜牧業扶貧(圖片源于網絡)
2016年,方城縣重點探索實踐了“金融+企業+合作社+支部+貧困戶”五位一體產業扶貧基本合作模式,全縣共有7個畜牧龍頭企業參與產業扶貧,涵蓋生豬、蛋雞和肉羊養殖三個產業;由畜牧龍頭企業發起創辦畜牧扶貧專業合作社25個,吸納建檔立卡貧困戶3064戶,覆蓋13個鄉鎮。縣農信社共為5個養殖企業19個畜牧扶貧專業合作社投放貸款9390萬元,惠及貧困戶1878戶,按照每戶定額回報2人份、每人份3000元的脫貧標準,扶貧企業應付1126.8萬元紅利已于2016年底全部兌現到戶。借助產脫貧,新增畜牧業設施用地1797畝,新建規模養殖場14個,其中新建25萬頭規模養豬場1個,10萬頭規模養豬場2個,5萬頭規模養豬場3個,30萬只規模蛋雞場1個,10萬只以上規模蛋雞場2個,新增就業崗位1200多個。
在工作實踐中,采取政府主導、金融助推的方法,充分激發養殖集團與貧困戶組團對接的源動力,壯大養殖集團經營規模,實現貧困戶穩定脫貧致富。具體來講,就是以“金融+企業+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產業扶貧合作模式為主導,成功實踐了以下5種產業扶貧輔助模式:一是企業捐贈。針對無風險承擔能力,有勞動能力但需要在家照顧家人的貧困戶,養殖企業為其無償捐贈仔豬或母豬,增強貧困戶自我造血功能,如東嘉牧業已為周邊48個貧困戶捐贈能繁母豬120余頭;二是合作代養。針對有風險承擔能力及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采用公司+農戶的合作代養模式,每年每戶可飼養生豬50-100頭,戶均年收入1.5—2萬元,鵬邁農牧就這種扶貧模式已發展106戶;三是安排就業。針對沒有風險承擔能力,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公司提供合適的就業崗位,目前鴻旺牧業的養殖及種植板塊共安置貧困戶就業68人,人均年收入3-4萬元。四是自主養殖。適宜于有勞動能力貧困戶精準扶貧,公司負責技術指導、提供羔羊羊源、成羊回收和品牌銷售;五是托管代養。對于受勞動力、飼養場地等因素制約不能從事養殖生產者,可委托附近的養殖場托管代養,如亞盛牧業已投放羔羊16000余只,惠及600多個貧困戶。
2017年,在鞏固上一年扶貧成果的基礎上,方城縣畜牧局轉變扶貧方式,由貧困戶被動脫貧轉變為主動脫貧、穩定致富。即:以貧困人口進場就業為主要扶貧模式,由扶貧企業根據工種和崗位設置情況確定用工編制,從建檔立卡貧困戶中篩選進場就業人員,用工企業與就業人員簽訂勞務合同,每安排一個貧困人口就業,為企業協調貸款10萬元,全縣參加產業扶貧的涉牧企業安排貧困戶進場就業不低于1000人。主抓四個方面工作不懈怠:
一是培優扶貧企業。在鞏固去年畜牧產扶貧成果的基礎上,繼續做好宣傳發動,使更多的畜牧企業參與產業扶貧。指導扶貧企業擴大產業規模,新建標準化養殖場10個以上,其中新建25萬頭規模養豬場1個,5萬頭規模養豬場3個,30萬只蛋雞場1個,10萬只蛋雞場1個,全面增強產業扶貧帶動能力。
二是強化技術服務。縣直畜牧系統股級以上同志分包鄉鎮和扶貧企業,實行績效掛鉤,落實獎懲兌現。組建畜牧產業專家服務團,編制技術服務手冊,并邀請省市專家團來我縣開展技術講座,計劃2017年開展技術培訓不少于6場(次),扶貧企業參培率達到100%,貧困戶參培率達到80%以上。通過技術服務,提高產業扶貧科技含量,防范疫病風險,確保養殖安全、生態安全和食品安全。
三是加強督導與協調。畜牧局產業扶貧領導小組,對各扶貧企業合作社組建情況、貧困戶檔案建立情況、扶貧貸款落實情況、進場就業人員待遇情況和縣畜牧系統分包人員工作開展情況、技術培訓情況,采取周匯報、月站隊、季總結的方式開展督導,及時通報工作進展情況。加強與金融部門的溝通與協調,幫助企業疏通融資渠道,努力解決好產業扶貧所需資金問題。督促養殖企業對所認領的入企務工貧困人員,按照務工合同兌現各種待遇,保障其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