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暖陽,一掃“漸霜風凄緊”的思緒,不淡漠,不暴烈,不冷峻,反而更加熱烈濃郁。
11月9日,記者驅車行駛在淮濱縣防胡鎮的通村公路上,只見道路兩側、房前屋后,處處活躍著村民們晾曬粉條的身影。
在該鎮政府工作人員的陪同下,記者來到一家粉條加工廠,在那里,幾位粉條制作師傅們正在有條不紊地加工生產粉條。
“我排的是28號,你在我后邊”。“你那是明天的28號,我才是今天的28號。”“好啦,都別爭啦,今天加班加點也要給你們的粉條打好。”記者見到粉條加工廠老板周洪勛時,他正勸說著兩位前來打粉條的群眾。
“我是新蔡縣練村鎮的,我們一行6個人。我已經連續幾年都到這里加工粉條,這里打得粉好,做的粉條很筋道。”
“我這每年從十月份就開始加工生產粉條,特別是近些天,粉條生產迎來了高峰期,每天粉條加工量都在1萬斤以上。因為粉條的銷路好,今年我特意進行了設備升級和改造。”周洪勛告訴記者。“來我這加工粉條的,很大不一部分是本地的客戶,也有息縣和新蔡縣的客戶。”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周洪勛在賺到錢的同時不忘回報相鄰,還積極吸納周圍群眾來工廠務工,增加他們的收入。
“我的工資最高,每天400元,一個月12000元。”來自三空橋鄉穆樓村的貧困戶張世貴由于掌握了做粉條的料水配比核心技術,成了遠近聞名的“香餑餑”,粉條加工廠的老板都爭著“拉攏”。
“在我這里工作的工人有20多人,11個是貧困戶,他們平均每月能領2600元。生產一斤粉條加工費是7毛錢,去掉水電氣的成本費,自己每斤粉條賺1毛錢,主要想著盡可能地多讓利給在這里幫工的人們。”周洪勛說。
“天冷了,吃個鍋少不了粉條,多地還可到市場上賣點,換些零花錢”。防胡鎮林樓村村民胡曉東打斷記者地采訪,高興地說:“我今年種有20畝紅薯,一畝地能產1萬斤,按照5斤紅薯出一斤紅薯粉計算,一年可凈賺20萬元。”
“防胡鎮出產的粉條因為它口感爽滑,柔韌筋道,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每年臨近春節,都會吸引全縣來至周邊縣市消費者前來購買粉條。現在鎮里正大力發展此項產業,今年鎮里種植紅薯2萬畝,有1萬人因此受益。”該鎮黨委書記鄭海中說。
據了解,淮濱縣今年全縣種植紅薯8萬畝,主營種植、加工銷售紅薯的有18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貧困戶達到477戶1956人,形成了較為成熟的種植、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的產業發展模式,生產地有粉條、粉絲、粉皮、淀粉、薯片、薯面、砣粉等十幾個品種,遠銷到鄭州、天津、北京、上海、廣東、武漢等地,且銷量逐年上升。((記者 吳彥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