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爵拿在手里鑒賞,編鐘可以用木錘敲擊,別看每件藏品都銹跡斑斑,但其實他們并不是博物館里“藏品”,只是洛陽伊川葛寨鄉煙澗村村民的手工制作的青銅仿制品:他們不僅將器物的花紋、形制制作得惟妙惟肖,還能將時間銹蝕出的“紅斑綠銹”也都做出來。
隨著電商的發展,在年輕消費者中打開更廣闊的市場:縮小成巴掌大的迷你鼎、可以放在案頭敲擊的編鐘,神秘的青銅文化通過文創生出了“萌”感。
這里的“蓮鶴方壺”可以上手摸
煙澗村名聲大噪,正是因為仿制青銅器手藝一絕。
而國內青銅器的仿制品,在河北、山東、陜西等地也有制作,與其他各地相比,煙澗村的優勢是“做銹”:無論是北方出土青銅器的“紅斑綠銹”,還是南方出土青銅器的“水銹”,或是明代宣德爐的包漿感,都有辦法可以做得非常相似。
當地50多歲農民周長海說,他從事青銅器仿制工作已經30年了,在他看來,人工制作的銹與時間沉淀出的銹跡還是不能比的。
青銅器上真正的銹會分層次,每一層都會呈現出不同的色澤變化;而且,出土的青銅器表面一般膠著了一層鈣化土,沒有時間的積淀,鈣化土是做不出來的,就如同小孩子的骨骼不可能與老年人的骨骼一樣有鈣化。
目前煙澗村全村三分之一的農戶,都在從事仿古青銅器生產銷售,煙澗青銅器制作工藝也被省政府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煙澗村也被譽為“中國第一仿古青銅器村”,當地也在進行青銅小鎮的建設。
煙澗村在努力開拓青銅工藝品的訂單的來源。
“鼎有‘一言九鼎’、‘定鼎中原’等美好寓意,不少公司開業慶典時青睞定制大鼎。通過阿里巴巴國際站等渠道,我們也開發了不少東南亞地區的海外客戶。”陳彥粉說,此外,一些城市園林、廣場建設時,也會訂制大鼎用來裝飾。
現在整組的編鐘也接到不少訂單,采購人多為博物館、中式風格會所等地,用于裝飾以及商業表演等。
博山爐借電商走入家庭
這些年,隨著煙澗的青銅器走上電商平臺,得以打開更廣闊的銷路。目前,葛寨鎮煙澗村已經簽約為青銅器淘寶村,政府和第三方機構將通過加強培訓、鼓勵農民開展網絡銷售等方式,助力青銅器可以走得更遠。
“一款巴掌大的后母戊鼎,在天貓店月銷有幾百件,評論有2000多條。”廣發青銅器天貓店的運營人士說,青銅文化給人非常神秘的感覺,但將鼎這種原本很笨重的器物縮小到巴掌大,萌感就出來了。目前整組的編鐘也有縮小版放在網上銷售,敲起來聲音清脆,也非常受歡迎。
從店面銷售來看,不少人買鼎是作為禮品贈送的;也有人在博物館參觀之后,會上網買同款的“馬踏飛燕”回家賞玩;此外,因中式裝修風盛行,爵、尊、觚等青銅器也開始成為家庭裝飾品。
仿古的博山爐、宣德爐,不僅和鼎一樣可以成為案頭裝飾品,還可以當焚香工具使用。
“博山爐中焚香,人在案頭寫字,很能找到古代讀書人的感覺。”博古青銅器的店鋪運營商周先生說,店內的博山爐搭配熏香銷售,非常受歡迎,一些賣中式家具、熏香的廠商也已經找他們簽約,采購青銅器搭配銷售。
電商帶來銷售的快速增長,已經讓煙澗村的村民看到希望。
“你如果有合適的電商運營團隊可以和我說,我可以給他們供貨。”提及電商,陳彥粉竟直接與河南商報記者提出了這樣的想法。她目前已經簽下兩個電商團隊做線上運營,但她感覺這還遠遠不夠。
青銅器品牌培育仍需努力
不過,在電商文創產品熱銷的大背景下,煙澗的青銅器差距還不小。因為價格競爭,煙澗部分青銅器產品質量也并不樂觀。
“做工太粗糙了,比較失望。”“這是青銅的嗎?一點手感都沒有。”在某青銅器天貓店面里,河南商報記者看到了這樣的評論。
而當地一些老師傅,也對粗制濫造非常擔憂。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師傅說:“買青銅器一般都是陳設或是送禮用的,但現在一些商品只是為了拼價格,做的器物花紋粗糙、比例不對,如何才能幫助青銅器打開市場?”
受制于人才瓶頸,煙澗青銅器從業者大多數還只是關注商品銷售,并沒有太多精力和能力來關注青銅器商品文化、品牌的培育。
“最起碼,目前很少有人給自己的產品申請外觀專利,生產的器型還只是停留在簡單仿制的階段。”葛寨鄉人士告訴河南商報記者,確實存在有些農民缺乏文史、美學等相關知識,制作的仿古青銅器隨意增減文字、線條,反而讓器物失去了“古韻”。
目前,當地青銅器產業剛剛完成了環保的改造。未來,在品牌、研發、設計等方面,還需要進一步的升級。(記者 陳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