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有丹江湖,北有荊紫關,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綠,四季常綠,藍天碧水、空氣清新,近年來,這些逐漸成為河南省淅川縣的旅游標簽。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區,淅川縣以保護水源地為己任,精心打造全域旅游,助力鄉村振興。
淅川縣是河南四個深度貧困縣之一,為保護水源質量,境內不能有污染產業,甚至不能網箱養魚,扶貧開發難度居河南前列。2016年,淅川縣轉變思路,著力打造全域旅游,提出“旅游興縣”戰略。通過培育龍頭品牌,推動產業融合,創建5A景區,發展鄉村旅游。
淅川縣利用丹江湖和荊紫關兩大優勢,將陶岔渠首、湯山國家濕地公園、大觀苑、八仙洞、香嚴寺、坐禪谷融為一體,創建丹江湖旅游區5A級景區。目前,全縣已有景區(點)12家,旅游賓館飯店200余家(星級飯店8家),旅游商品生產企業30余家,旅游從業人員3萬多人,年接待游客600余萬人次,綜合效益達30億元。
此外,淅川縣按照“因地制宜、產業融合、突出特色、完善功能”的原則,縣財政拿出3000余萬元,重點打造鄉村旅游扶貧示范村,推動農旅、林旅、文旅深度融合,培育出一批鄉村旅游示范村、示范園、示范戶,實現了生態與發展的雙贏。
九重鎮等三個鄉鎮的萬畝石榴園,帶動4000多戶農民增收;厚坡鎮打造出數千畝稻蝦共作基地,2100多戶農民依靠養殖有機稻蝦脫貧;荊紫關鎮廟嶺村調整種植結構后,發展起千畝中藥、千畝櫻桃、數百畝核桃……
目前,淅川縣共建成旅游重點村36個,鄉村旅游產業園40個,農家樂和特色民宿500多家,輻射帶動1600多戶貧困戶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2020年2月26日,淅川縣正式脫貧摘帽,其短中長扶貧發展模式,被國務院扶貧辦作為十大扶貧案例在全國推廣。
好酒也怕巷子深。淅川縣副縣長辛澤濤表示,借助媒體資源以及互聯網平臺,淅川縣旅游有了長足的發展。其中,首屆全球文旅創作大會舉辦期間,淅川作為全省十大分會場之一,千余人次文旅創作者到淅川采風創作,推出了抖音短視頻6萬多個,網絡點擊量累計達7.2億人次,有效提高了淅川文旅發展活力。
辛澤濤說:“淅川的特殊區位和功能,決定了旅游業是實現水清民富縣強的最佳產業。下一步,淅川將繼續深入實施‘旅游興縣’戰略,推動全域旅游快速崛起。”(記者 范作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