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我的新‘武器’,摘桃子方便得很。”11月2日上午,尉氏縣水坡鎮仝家村冬桃種植產業園內,白里透紅的大桃壓彎枝頭,貧困戶仝留成拿著一個能伸縮、頂端有機械手的摘桃“神器”采摘桃子。
仝留成患有股骨頭壞死,行動不便,不能像其他人一樣登上三角梯子采摘。“不是給你吹,村里桃樹種得好的,數咱!”仝留成用“神器”隨手“摘”下一個大桃,“你看這個頭,差不多有七、八兩重,一棵桃樹就是一棵‘搖錢樹’,今年這2畝桃樹,保守估計能掙2萬多。”
據仝家村黨支部書記李春波介紹,仝家村地處尉氏、通許兩縣四鄉的交界處,地理位置偏僻,群眾觀念保守,產業基礎薄弱。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隨著交通、水電等各項基礎設施的完善,村民盼致富、謀發展的愿望空前高漲,而仝留成就是村里第一批種桃樹的人。
李春波帶領村兩委干部和黨員群眾代表,多次外出“取經”,他們走進中國果樹研究所,邀請專家結合村里土地情況“把脈開方”。在專家的建議下,仝家村決定發展冬桃種植,品種選擇“雙露紅一號”。
2016年是仝家村種植冬桃的第一年。對于習慣了傳統農作物種植的村民來說,不種莊稼種果樹,他們不敢輕易冒這個險。李春波提議,村干部、敢于“嘗鮮”的村民帶頭,先期種植了50畝。在果樹研究所、縣農業局技術人員的手把手指導下,桃樹長勢喜人,第二年就掛了果,果實又大又甜,價格十分可觀。
嘗到甜頭的村民信心倍增,看到別人種桃樹發財的農戶更是按捺不住。2018年,仝家村冬桃種植面積達到200多畝,去年突破400畝,今年有望超過500畝。
為規范秋桃種植,讓更多農戶從中受益,村黨支部牽頭成立了超前種植合作社,采取“黨建+基地+農戶(貧困戶)”的方式,統一供樹苗、統一技術指導、統一噴灑藥肥,賣不完的桃子合作社統一組織收購,消除了種植戶的后顧之憂。
“大枝結小桃,小枝結大桃。前期剪枝、后期管理,哪個環節都不能馬虎。”貧困戶仝留成儼然成了“種植能手”。隨著冬桃種植規模的逐漸擴大,出現情況外地的專家不能隨叫隨到,合作社著手培養自己的技術管理“土專家”團隊,善于琢磨、鉆研的仝留成便成了首選,他將在專家的指導下,與村里其他種植能手一起,撐起仝家村冬桃種植的安全屏障。
68歲的貧困戶仝留根去年將自家的4畝地全部種植了冬桃,他說:“支書帶頭干,技術人員手把手交,俺心里有底。”冬桃最大的特點就是口感好、耐儲存、方便運輸。仝留根的女兒在外地務工,自然成了自家冬桃的代言人。“剛成熟的桃子讓孩子帶給工友們嘗嘗,他們都說比超市賣的甜,很快就預訂了100多斤,明天就給他們發過去。”仝留根說。
“今年村里僅冬桃一項,產值就能達到400多萬元。”談到下一步的打算,李春波表示:“我們將繼續強化品質管理,擴大種植面積,打造仝家村冬桃品牌,吸引更多客商關注,讓廣大種植戶足不出戶掙大錢!”
一個富民產業造福一方百姓,仝家村冬桃種植產業園只是鑲嵌在尉氏縣水坡鎮農業產業鏈上的明珠之一。據水坡鎮黨委書記李連江介紹,目前該鎮萬畝小雜果產業園、萬畝紅薯育苗種植產業園、萬畝生態瓜菜產業園、千畝清江魚養殖產業園正在蓬勃發展,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一基地”的產業發展格局,為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注入了勃勃生機。(記者 龔硯慶 實習生 錢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