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新學期伊始,一則我省與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分別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的新聞再度引發社會關注。
近年來,河南與知名高校簽約合作的場景頻現:2017年4月,我省與清華大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2019年5月,中山大學與平輿縣共建中山大學河南研究院項目落地;2020年1月,新鄉市與中國政法大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2020年6月,我省與西安交通大學開展深度合作……
我省為何頻頻“牽手”知名高校?“省校合作是深化產學研合作、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集聚創新資源的有效途徑。”省科技廳廳長馬剛說,我省在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轉型升級進程中,通過省校合作,聚焦我省創新需求,充分發揮院校的科技、人才優勢,通過共建創新平臺、聯合實施重大創新項目、強化人才培養等方式,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實現優勢互補、共贏發展,為河南高質量發展拓展新空間、積蓄新動能。
省校合作有哪些成效?據了解,中信重工與清華大學合作,建成我國首座特種機器人智能化工廠,研發不造樣機、裝輪不用工人、生產不看圖紙,實現了生產方式的顛覆性改變。南陽市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攜手,引進優質強筋小麥品種西農585、西農511,種植面積近百萬畝,已成為南陽小麥種植的主導品種。開封市與天津大學共建中原先進技術研究院,分期引入精細化工、新能源、生物醫藥等領域的創新團隊,有力推動該市新興產業培育發展。我省依托鄭州大學建設的國家超級計算鄭州中心,計算能力實測持續在全球排到前五位。
省校合作的廣度也在拓展。簽約高校持續擴大在河南招生規模,為更多優秀河南學子提供優質教育,與此同時,我省每年在北京、上海、西安等地高校開展人才招聘活動,吸引優秀學生到河南工作。以清華大學為例,近年來畢業生簽約河南的越來越多,還有40多名優秀選調生來豫工作。此外,我省定期選派黨政干部、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和省屬高校、科研院所的學術骨干、學科帶頭人、青年教師到簽約高校培訓、進修,各具特色、多點開花的省校合作新格局逐步形成。
“省校合作是雙贏之舉。對高校而言,可通過‘走出去’加強產學研精準對接,加快科技成果有效轉化,讓科研更接地氣,同時促進高校轉型發展和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使高校人才培養和科研創新更好適應發展趨勢和市場競爭。”省教育廳廳長鄭邦山說。
清華大學與我省在過去5年的合作中,開展了179項科研項目,培訓2.9萬人次。“河南資源豐富、產業體系完備、區位優勢明顯,開展省校合作有良好基礎。”清華大學有關負責人表示,省校合作在助推河南高質量發展的同時,也有助于推動清華大學“雙一流”建設。
省校合作熱反映了各省市間人才競爭、科技競爭的激烈程度。如何更好地推進省校合作?省發改委主任何雄表示,“關鍵在于精準定位,根據自身產業布局、發展階段和高校優勢學科、科教資源,找到省校合作的契合點和新的增長點”。
我省此次與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開展的合作,就聚焦“國之大者”——圍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清華大學支持河南建設黃河實驗室,聚焦生態系統保護修復、水沙調控與防洪安全、水資源集約利用等,開展重大科技攻關;聚焦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雙方將在高端智能無人裝備、化工與新材料等領域開展深度合作。中國人民大學將充分發揮國家高端智庫優勢,為我省重要規劃和重大項目提供決策咨詢。此外,在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與交流、教育科研等方面,我省與兩所高校都將進行深入的合作交流。
“牽手”合作,共謀發展,河南的高校“朋友圈”越來越大。據了解,近期我省各地正與多所高校對接合作事項,加快形成優勢互補、良性互動、務實互助、共贏互惠的良好局面,為我省高質量發展注入持久動力。(記者馬濤 馮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