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安陽市堅持“企業至上”,精準高效對接企業發展需求,著力完善“八大平臺”,千方百計為企業紓困解憂、賦能助力,不斷提升服務溫度和企業滿意度,發展環境持續優化。在2021年度河南省營商環境評價中,安陽市“企業滿意度”位列全省第五。
完善政務服務平臺夯基礎,解企業開辦經營之憂。安陽市在全省首創專家“云簽章”電子評標系統,率先推行誠信企業免繳投標保證金,成為全省首家社會和公共服務標準化平臺,實現全國、全省遠程異地評標常態化。安陽市推出小額退稅“免填單”遠程辦理業務,實現“一鍵退稅”,為1073戶企業辦理小額退稅“免填單”業務,退稅金額達7206萬元。我市打造辦稅、咨詢、輔導“十分鐘辦稅服務圈”,今年上半年累計實現新增減稅4.6億元、辦理留抵退稅42.8億元。同時,安陽市全面實行“一網辦、一窗辦、一次辦、一日辦、免費辦”。
完善“洹泉涌流”平臺匯智力,解企業人才用工之憂。安陽市圍繞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高端裝備制造、精品鋼及深加工、文化旅游四個千億級主導產業及其他重點項目、重點產業、重點企業高質量發展,構筑“3+20”人才政策體系,深化拓展“洹泉涌流”“一崗一房”人才政策。我市累計為24548人(次)發放“洹泉涌流”各類優惠補貼1668萬元;籌建人才周轉房5170套;為全市各類企業引進大專及以上學歷人才1.8萬余名。
完善投融資平臺活血脈,解企業資金保障之憂。金融部門開展“行長進萬企”活動,設立25名金融首席專員,累計向1281家企業提供信貸資金173.51億元。安陽市實施“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行動,建立重點企業培育庫。截至6月底,全市銀行機構貸款余額2470.55億元,較年初增加211.14億元,增速為9.35%,高于全省增速4.07個百分點,增量、增速在全省分別居第四位和第二位。
完善產學研平臺強引擎,解企業科技創新之憂。安陽市選派111名博士工業科技特派員,服務99家企業。安陽市建設運營安陽(北京)離岸創新中心和啟迪(安陽)科創中心,形成互聯互通的“雙中心”模式。截至8月1日,兩個中心已找到技術對接項目111項,涉及111家企業,正逐步開展對接活動。目前,全市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覆蓋率達到72.66%,力爭年底前實現研發活動100%全覆蓋。
完善對外開放平臺增活力,解企業市場拓展之憂。安陽市建立外商投資企業服務機制、外商投資企業服務“直通車”制度、外商投資企業投訴協調機制和外商投資企業交流合作機制,提升服務質量,實現外資企業市場準入和國民待遇在安陽市落地生根。萬莊物流、象道物流鐵路專用線相繼開通,實現了出口集港功能。今年上半年,全市貨物貿易進出口完成28億元,其中出口20.1億元,同比增長46.7%。
完善“親清在線”平臺解難題,解企業訴求反映之憂。安陽市在市政府網站和市政務服務網站建立“親清在線”平臺,各項政策能精準對接目標企業,所有企業可以在線反映問題,實現問題收集、受理辦理、企業反饋、后續督導閉環運行,為企業提供24小時“不打烊”服務。安陽市通過對政府服務的數據協同、流程再造、信用承諾、最少干預,實現政府服務更便捷、更精準、更有效。截至7月31日,全市共梳理946家企業反映問題1631個,化解率達97.5%。
完善環保監管平臺促雙贏,解企業綠色發展之憂。安陽市篩選確定58家企業,納入執法監管“正面清單”,實施無打擾監管。安陽市建立182家重點企業提標晉級培育庫,開展“送政策、送技術、送方案、送資金”活動,助推更多企業創建A級、B級和績效先進引領企業。目前,全市A級企業達到56家,B級企業達到148家,績效引領企業7家,在全省處于領先水平。2021年10月至今年3月,全市PM2.5下降率、目標完成率、重污染變化天數均居全省第一位,實現污染減排與生產經營的雙贏。
完善疫情防控平臺守底線,解企業穩定生產之憂。安陽市先后出臺有序推進工業企業舉措和項目復工復產惠企政策,引導具備條件的131家重點企業在疫情期間封閉管理、連續生產。安陽市啟動12328運輸服務熱線應急處置響應,全天候、高效率接聽轉辦,為企業辦理應急運輸通行證,保障運輸物流通暢。目前,已累計發放各類通行證6900余張次,運輸各類物資5.5萬噸。我市還嚴格落實“四保”企業(項目)白名單,確保疫情防控應急狀態下企業不停產、項目不停工、商貿不停業、物流不停運。目前,安陽市納入省、市、縣“四保”白名單企業(項目)2693家(個)。
來源:安陽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