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老、設施老以及生活環境差不僅是老舊小區居民的一樁“心事”,也是城市化進程中的一塊兒“心病”。
三年來,漯河市共爭取列入中央財政資金補助項目484個,總投資5.4億元,改造面積553.8萬平方米,改造樓棟2190棟,惠及居民5萬余戶。其中2019年231個項目1033棟樓,改造面積298萬平方米,涉及居民2.7萬戶,概算投資2.4億元;2020年124個項目702棟樓,改造面積127.8萬平方米,涉及居民1.17萬戶,概算投資1.04億元;2021年129個項目455棟樓,改造面積128萬平方米,涉及居民1.17萬戶,概算投資1.96億元,目前已全部完工。
“三問于民”促改造
為在老舊小區改造工作中盡可能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堅持“三問于民”工作方法。
改造前問需于民。采取兩次征求意見的方式設計改造方案——首先向群眾發放調查問卷,設計單位按照群眾急盼改造的意愿進行改造方案設計;設計方案完成后在小區公示,再次根據群眾意見進行調整后確定設計方案。
改造中問計于民。改造施工單位進場后首先與小區黨小組或業委會結合,共同確定改造前違建拆除內容、改造施工組織方案和具體施工內容的工期,盡可能將施工給業主生活造成的影響降到最低。為保障改造工程質量、提升群眾滿意度,市百城建設提質工程暨城市“雙修”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以下簡稱市百城辦)向社會公布了漯河市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監督電話和投訴窗口,每周整理匯總投訴件后作為周督導的重要內容進行檢查。對于多次受到群眾投訴的改造項目,市百城辦將其列入重點項目,每周必檢,跟蹤整改。
改造后問效于民。小區改造完成后,竣工驗收必須有小區黨小組或業委會代表參加;竣工后交付街道辦事處,由其指導居民選擇合理的物業管理方式對小區進行管理,實現老舊小區共建、共管、共享。
老舊小區換新顏
老舊小區改造與民生福祉相連,事關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位于市區黃河路南側的市農科院家屬院共有業主274戶。由于建造年代較久,相關配套設施破損、線路老化、墻皮脫落、地面坑洼……種種問題嚴重影響了居民的正常生活。2021年,歷時3個月對該小區路面、排水、消防設施、停車場、樓房墻面、管線等公共服務設施進行改造。如今,小區內外優美整潔,嶄新的柏油路寬闊平坦,路燈和監控等一應俱全。
臨潁縣醫院家屬院位于臨潁縣人民路西段,建于1991年,居住群體多為老年人。在開展周督導工作中,發現該家屬院污水溝封閉工程旁已改造好的路面有一段凸起的路邊石,一名推著老年車的老人經過此處十分不方便。通過多方面征求群眾的意見和建議,臨潁縣醫院家屬院按時完成雨污分流、墻體粉刷、管線入地和部分路面工程,小區環境明顯改善。
老舊小區改造是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工程,通過完善城市設施建設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環境和出行環境,贏得了群眾稱贊。
來源:漯河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