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創業熱潮破浪后的沉淀與新生
作者李昆陵
我2012年大學畢業,一畢業就趕上了那波創業浪潮。在這漫長停滯的Gap期里,我時常反思自己的一路走來,就不得不想到十年前掀起的那波創業浪潮。
這十年,確實一大波創始人在初期憑著一紙BP拿到了大把融資,還不需要對賭條款。小部分造富神話、大部分平淡無奇、相當一部分一敗涂地、徹底失信;到了這幾年,資本寒冬、估值打骨折、上市無門、并購求生存。這是最近十年的資本線大概的發展演變軌跡。其他的不走資本線領域的創始人,一部分這十年不斷換軌跡換賽道,什么流行做什么,跟著實事混飯吃,也是艱難求生。
回頭望,十年前的那個浪潮的確降低了創業的政策門檻,解決了就業問題,給更多的普通人生計飯碗,但創業熱潮之上,政策的補貼護航之下,也讓不少創業者和企業老板有了錯判:政策風口之上的成果和所得,絕不是創業者和企業老板的認知與能力的兌現。被表象蒙蔽了雙眼,導致了相對規模的產能過剩與投資失敗。90年代初的教育改革,培育并蓄積了一批人才,到了2013前后,我們一代90初的學子出來,應該是兵強馬壯的狀態。然而,但疾風驟雨的創業熱潮吸引很多人投身其中,但我們這部分人對創業和做企業的理解和認知上基本上是邊干邊學,邊學邊干,再加上靠天賦、說白了都是催熟的,所以在創業路上的成功率沒有那么高,到了后期更是危機重重……換言之,如果當初我們這些人不被裹挾著去創業,尊重自然生長的規律,腳踏實地,或許有更穩健的成長更一步步走來的人生。
我作為90后的創業者,一開始跟隨2013年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做創業孵化器,創造平臺,匯聚資源給予創業者們盡可能的賦能,提供創業培訓、創立創投基金,利用眾籌等等方式。從創投起步,2016年出來,成立私募基金公司,從而走上了專業基金投資人的路線。見證了十年來,那些一無所有的人成為了天之驕子,也見證了疾風驟雨創業浪潮褪去后的一片灘涂。
從一個投資人的角度,回頭望這場創業浪潮。初期,是走的高回報的純美式VC投資引領精英導向的模式,社會上到處宣揚的就是股權投資創富的千億神話,這就基本脫離了基層人群占絕大多數的國情,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并大量科技人才白領陷入中產陷阱。要知道,資本賺錢后套利離場,留下的是一地雞毛。整個經濟上層是這樣態勢,到下層生態大部分都是群雄逐鹿,競爭激烈,中小企業茍延殘喘或消亡。整個社會是漏斗型生態,斷層嚴重。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這十年來始終未曾真正解決。是國家的難題,也是我們這些從業者的難題。到了這兩年,財富分配上逐漸從漏斗型生態向橄欖球型生態過度,縮減上層和底層人民數量,逐漸擴大中產數量,讓人民吃飽飯過好生活。在這個壓縮上層生態的過程中,投資行業環境收到了極大影響,我們風投的時代逐漸隕落或將走向沉寂。
而我們很多所謂"精英階層"人士,大批量漸漸失勢迷茫或失業。合并中小企業的經營困境,如今就業難不得不成為了現狀難題。大洗牌之中,這些失落的精英們或將被逼上真真正正的創業絕路,這次經濟主體自然生長,沒有催生,沒有浪潮,如今的創業之路是真正的絕處逢生大浪淘沙?;貧w了人間的真實。
十年不論得失喜憂,都過去了。在這一代又一代,或許時勢造了英雄,或許讓沒迎風飛起的人們分外眼紅。但能讓我們留住位置存活下去的,除了土壤還有養分、水、光、氣溫,還有自身的生命力和時間。接下來,我們耐住焦慮、沉潛內功向下扎根。民企越來越不需要任何形式的虛頭巴腦的瞎折騰,更需要圍繞自己的基因、歷史與目標,建立一套適配且融通的組織效力機制與模型,盡可能引導自驅動,并把驅動機制和制動機制有效融合,達到一種重心向前的平衡狀態。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