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癸卯年即是兔年。記得物資匱乏的年代,兔子是肉類食物的重要來源之一。我出生于魯西北一個偏僻鄉村,小時候家里養過兔子。不管是赤日炎炎的夏天,還是寒冷刺骨的冬天,我們時常呼朋喚友,帶上自家的黃狗,三五成群地去田野里捉野兔子。
(資料圖片)
田野里的兔子好捉嗎?所謂“動如脫兔”,兔子是一種很敏感的動物,而且奔跑速度極快。所以兔子很不好捉,但也正因如此,捉兔子反而成了一件激動人心的事情。一提到“捉兔子”,我便想到了幾個很有趣的小故事。
古代宋國農夫“守株待兔”的故事,經過韓非的宣揚早已耳熟能詳:“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在某個地方捉到過兔子,未必就能永遠在這個地方捉到兔子,因為兔子是特別機靈的動物,絕不會永遠待在一個地方。捉兔子的人不能懶惰,要對兔子的分布區域、行動路線等進行仔細的調查研究,然后主動出擊,才能有所斬獲。
另一個故事發生在圍棋界。聶衛平去日本做同行交流,他卻不談圍棋,而是興致勃勃地談起了橋牌。吳清源剛好走過聶衛平的身邊,拍了拍聶衛平的肩膀說:“搏二兔而不得一兔。”兔子有很強的獨立性,野兔子大多是獨居的,在被人們追逐的情況下,兔子往往各跑各的,不會朝一個方向跑。如果捉兔子的人想同時去追兩個兔子,最后恐怕連一只兔子也捉不到。吳清源正是發現聶衛平興趣廣泛,不能專心于圍棋,就以“搏二兔而不得一兔”的道理來告誡他。
禪宗名著《五燈會元》則記載了一個“獅子捉兔”的故事:“昔有一老宿,因僧問:‘獅子捉兔,亦全其力,捉象亦全其力,未審全個什么力?’老宿曰:‘不欺之力。’”這里的“老宿”是德高望重的老和尚,年輕的和尚疑惑獅子對付大象和兔子的“全力”是什么,老和尚回答是“不欺之力”。那么,到底什么是“不欺之力”呢?又為什么用了“不欺之力”才算用了“全力”呢?
其實,我們做許多事情不夠成功的時候,經常會找一些理由安慰自己,這些理由往往不是“欺騙別人”便是“欺騙自己”。《大學》曾說:“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從這個角度講,所謂“不欺之力”,也就是“至誠之力”。龐然大物如獅子者,在對付兔子這樣的小東西時,也用上了“至誠之力”,這種態度要不成功都難。
又想起了《周易·系辭傳上》的話:“《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很可能“無思無為”“寂然不動”的狀態,就是“獅子捉兔”時那種專心致志、全神貫注的狀態,而所謂“感而遂通”就是獅子一舉捕獲兔子時的美妙瞬間吧。
夏天到了,兔年即將過半,希望每個人都可以用上自己的“不欺之力”,捕獲自己心中的那只“兔子”。
(作者單位系國家開放大學)
《中國教師報》2023年06月14日第16版
作者:孫福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