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史是一名轉學生,在原學校學習成績不理想,還經常有攻擊性行為。他來到我們學校是在四年級第一學期,開學時他一切都好,但沒過多久就有學生告訴我小史與小崔打架了。我立即到現場查看,小崔的臉和脖子都被撓破了,小史站在那里,雙拳緊握,喘著粗氣,十分生氣的樣子。我先將兩個孩子分開,再分別詢問他們打架的原因。原來在玩鬧時小崔把小史弄疼了,小史便還手,兩個人誰都不讓步,便越打越兇。
了解事情經過后,我先帶小崔去醫務室處理傷口,接著聯系雙方家長。小崔的家長在得知孩子并無大礙的情況下,指出孩子打鬧正常,但希望我嚴肅教育;小史的家長對孩子的行為并不意外,說了一句“怎么又闖禍了”,然后說孩子外婆會來學校看望小崔。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第二天,小史外婆拿著水果、牛奶等食品來到學校,仔細查看小崔的傷口并表示一定嚴厲批評小史。晨會課上,我看著講臺上的食品,思考怎樣處理才能將這件事的教育效果發揮到最大,既對當事人起到教育效果,又能對全班學生起到警示作用。
課上,我先請打架雙方上講臺,講一講家長與他們溝通的情況,再說一說各自的責任和錯誤。小崔說不應該一被弄疼就出手打人,應該向老師匯報,或者善意提醒對方把自己弄疼了。小史說自己太調皮,不應該把別人臉抓破,這樣的行為很不好。
聽完他們的自白,我再次強調,這次打架事件兩人都有責任,小崔受傷了拿牛奶補一補,小史勇于承認錯誤并主動賠禮道歉而且態度非常好,可以拿回這袋蘋果。講臺上還有一串香蕉,我找來水果刀,把每根香蕉一分為二,每個學生分到半根香蕉。
學生吃了香蕉很開心,我笑著說:“香蕉已經吃了,但必須給一個吃香蕉的理由:大家從這次事件學到了什么。”有的學生說“不該在教室打鬧”,有的學生說“打架是不對的”,還有的學生說“用手抓臉是危險行為”……此時,我又說:“從今天開始,老師宣布一條新班規,如果下次再有人打架,打架雙方就要請全班同學吃水果。”通過舉手投票的方式,新班規正式實施。看到學生高高舉起小手時,我知道這次事件對全班學生的教育成效已初步顯現。
對孩子的教育需要協同家庭、學校和社會三方面力量,如果只是單方面用力或者三者之間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相左,教育效果也會大打折扣。于是,我把事件處理過程和新班規寫成文字發給家長,希望得到家長的支持。家長表示理解并支持這一做法,他們會與我一起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
小學低年段是學生行為習慣養成的重要階段,但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抓反復、反復抓。新班規剛剛實施的一兩周,班級一片祥和,沒有出現打架事件。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淡忘了規則,再加上情緒管理能力還不足,一天又有人向我匯報小史與小李打架。根據班規,在征得家長同意后,兩個打架的學生請同學吃水果,我也對學生進行了再教育。反復幾次后,學生玩鬧時也會注意分寸,小史能夠與同學和平相處,也愿意努力學習,他身上的“問題”慢慢淡化,更多的注意力轉向了學習。臨近畢業時,我與小史媽媽再次交流,談話間我感受到她很開心看到孩子的成長。
誠然,處理學生沖突的方式有很多,如果只是為了省時省事簡單把孩子批評一頓,或是只讓家長進行教育,那么問題很可能還會重演。班主任要多從兒童的角度思考,想出兒童愿意接受、能夠理解的方法,眼中有每一個學生,符合這些要求的處理方式才能標本兼治。如此教育效果才能最大化,教育本身也會更有溫度。
(作者單位系江蘇省溧陽市楊莊小學)
《中國教師報》2023年06月14日第12版
作者:成云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