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馬克思指出,人正是通過勞動這種有意識的生命活動創造了社會的全部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強調“幸福不會從天降,美好生活靠勞動創造”。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明確提出勞動教育要以“培養勤儉、奮斗、創新、奉獻的勞動精神”等為總體目標,使勞動精神培育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中得以彰顯。
勞動精神是人類文明存續的關鍵,蘊含豐富而深刻的人性意蘊。深刻認識勞動精神的“勤儉、奮斗、創新、奉獻”要義,需要處理好人的求生與節欲、自主、思欲及情欲等需要的關系,從而使人形成認知認同和行動認同,知行合一,牢固樹立勞動精神。
調和求生與節欲之間的矛盾,樹立“勤儉”的人生智慧。一方面,求生是人本能的一種渴望,人為自身生存從事物質生產活動,也“生產著”自己的全面性。恩格斯說,“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辛勤勞動是人實現求生需要的內在規定和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人在達到基本生存的境況后,會衍生出對物質享受的欲望。物欲是人對生存的物質追求,也是人性的基本需要。明代哲學家王陽明認為,“但在常人多為物欲牽蔽,不能循得良知”。人的物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滿足后,要對自身內在的“物欲”和外在的“物”均能保持理性合宜的態度,這就需要求生與節欲相統一。節欲是對物欲的理性控制和意志自律,與物欲相對立,是對人的消費本能的拮抗。勤儉是節欲的實踐表征,是源于道德理性的人性智慧。因此,勤儉不是一種對消費與生產所做的妥協態度,而是從社會的生產與消費的總和中實現。勞動精神的勤儉意蘊在于勤勞奮進和理性節制的雙重價值,能以道德意志調和人的求生與節欲需要,使兩者和諧共生。
滿足人的自主需要,在“奮斗”中升華人的本質力量。“自主”是人向著真正的人的地位攀登的渴望,包括思想上的獨立思考權利與人身自由權利的統一。人是通過奮斗實現自我發展的。在奮斗中實現自我超越的前提是,人的本質力量能夠得到確認、得到充分發揮、獲得全面升華,這一過程就是人的本質力量的自我建構。以奮斗為實踐活動的核心內容,是實現人的本質力量的內在發展。人不是在外在環境的逼迫下被動地生存,而是主動地生活,在追求自由和解放過程中實現自身的發展。奮斗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品質,能激發人在實踐中發揮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捍衛人在實踐場域的主體性地位,促進人的主體性發展;能鍛造人自強不息、勇于奮斗的道德意志,并將這種道德意志外化為敢為人先、積極進取的奮斗姿態;能抵制人的消極心態和行為,使人在奮斗中不斷達到自主境界。
激越人的思想,為“創新”注入“催化劑”。思想是人最本質的存在,是人區別于動物的根本。人之所以為人,正是因為人能思考。法國哲學家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法國數學家帕斯卡爾說,我們全部的尊嚴就在于思想。勞動不只是鏟子和犁,而且是一種思維。思考是勞動鑄就的人性本質力量,是創新之源,創新則是思想最具價值的表達方式。創新地運用人的本質力量的能力是內化于人的,是人的“第一潛能”。人正是在有意識地、創造性地運用人的本質力量改造客觀世界的勞動中,將思考力轉化為創新力和創造力,使得人的思考本能得以激活并發展,實踐主體的創新精神與創造能力得以體現。創新精神是勞動主體的內在驅動力,勞動精神是激發創新活力的有效途徑。創新精神彰顯出人、社會、自然和文化等多方面創新力量有機統一的整體性,以人為中心,以社會為載體,以自然和文化為依據,是人的本質力量中的高階樣態,亦是人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的集中體現。
不斷升華人的情欲,彰顯超越功利的“奉獻”。情欲見之于形,隱藏于心,是把人聯結成各種社會關系的吸力線。人自身存在兩種傾向,一種是占有傾向,這種意愿來自生存需要;另一種是生存傾向,即以奉獻、分享和犧牲為樂。奉獻是人性中內含的一種生存傾向,是現實的人在處理社會關系時的一種高尚情操,能滿足人在社會性發展中與他人、社會、國家之間的情感關懷欲望,即滿足人性的情欲。法國啟蒙思想家霍爾巴赫認為,人若對周圍的一切漠不關心,毫無情欲,自滿自足,就不成其為社會的生物。奉獻正是人的本質力量和目的的充分體現。在現代社會,奉獻這種精神標識的“德性”,是人類追求自身本質發展而形成的一種超越功利的道德品格。這種品格,不受物質利益與地位的影響,不是單純存在于人與人之間的道德關系,而是存在于人與人類社會的聯系。人在奉獻中與社會建立起利他性連接,由此生成人的崇高感和被尊重感,而崇高感和被尊重感正是人的高級情感需要,被賦予了道德上的意義和價值。奉獻不僅能滿足獲得自尊的需要,還能滿足為他者尊嚴服務的情感需要,既體現出在個體維度上的崇高德性,又昭示著在社會維度上的正義價值。
由此,勤儉能調和求生與節欲之間的矛盾,使人獲得更加健康、平衡和可持續的生活方式;奮斗能為自主開辟道路,促發人的精神生長并使其達到自主境界;創新能激發人的主體性、能動性和創造性的進一步發揮,使人性內涵獲得極大豐富和擴展;奉獻能提升個體和社會的價值維度,實現人的高級情欲需要。質言之,勞動作為人類的本質,是人的生命意義的建構過程。在此過程中內生的勞動精神,能滿足多方面的人性本真需求,具有促進人性升華和為社會價值體系提供精神動力的雙重價值。
(作者系浙江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浙師大基地研究員、浙江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項目“新時代大學生‘全息化’勞動教育實踐體系研究”成果)
《中國教育報》2023年03月30日第8版
作者:張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