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是廣府文化發源地,嶺南特色突出。假期,我們以“與講古大師約會,探索佛山年味”為主題開展假期活動,并邀請“講古佬”、市級粵語講古傳承人彭豪志擔任活動顧問。
【資料圖】
活動伊始,彭豪志以“講古說書”的形式,為孩子們講過年風俗?!坝丸Z一開,好事自然來!煎堆碌碌,金銀滿屋;油角彎彎,家財百萬;年晚煎堆,人有我有……”“講古佬”聲情并茂的演繹,令學生興趣盎然,他們知道了粵語中的“油角”是廣東人必備的年貨,它的諧音是“入閣”,祈愿人生有所成就、喜事多多。除了“開油鑊”,家家戶戶還要寫春聯、貼福字,亦即“揮春”,當地人說成“威春”,寓意來年福運雙全。過年前,最忙碌的是家家戶戶的女主人,她們從市場買來蘿卜、臘肉制作蒸糕,一家人齊心協力,祈求“步步高升”。
講完年俗故事,“講古佬”又帶孩子們去拜訪餅食文化的非遺傳承人余兆基大師。余大師給孩子們介紹餅印制作的原理與技巧,然后教孩子們動手操作。
在余大師的幫助下,孩子們將提前制作好的糯米粉皮和豆沙餡放進刻好的餅印中。壓實、倒扣,“啪”一下,水晶餅就成型了??吹阶约褐谱鞯乃э?,孩子們都很興奮?!霸瓉硪郧斑^節吃的水晶餅是這樣做出來的!”
緊接著,在余大師的指導下,孩子們手拿一個個圓形糥米粉皮,放上花生、芝麻、椰絲等餡料,對折粉皮,揉、搟、壓、勾邊,一通操作下來,油角包好了。孩子們拿著自己包的油角喜笑顏開。
最后,余大師把包好的油角放入熱油鍋里,隨即耳邊響起“噼噼啪啪”的聲音。此時,孩子們更明白了“講古佬”所說的“油鑊一開,好事自然來”的寓意:生活就像滾燙的油鑊一樣紅紅火火、熱熱鬧鬧。
孩子們聽故事、刻餅印、揉面團、包餡料、捻油角邊、炸油角……每一道程序都有著濃濃的儀式感。假期活動與地方特色文化深度融合,孩子們在不知不覺中以聽、說、讀、寫、看、做的形式,享受著特有的廣府年味。
孩子們還穿梭在佛山的大街小巷,尋找那些逐漸消逝的年味。在這一過程中,他們發現這里處處都是桑基魚塘、蔗基魚塘。這引發了孩子們的好奇心,他們通過搜索了解到,在2000年前,嶺南人就利用珠江口地區高溫多雨、水網密布的自然條件,創造和發展了極具珠三角地域特點的農耕系統。
就此,孩子們就南北方魚塘構建的不同展開了“激烈”辯論。他們因此對農耕文化產生了濃厚興趣,確定以此作為研究主題。孩子們分工合作,有的負責制作調查問卷;有的負責問題整理收集資料,有的負責將文字、數據資料制作成圖文并茂的宣傳海報。孩子們通力合作,腳踏實地、認真思考、自信表達,學習從而真實發生。
時代在前進,傳統的假期活動正在被取代,孩子們在行走過程中,發現新事物,探索新知識,豐富了假期活動的內涵,學會了主動學習,充分展現了他們的想象力與創造力,為適應新學期的校園生活奠定了基礎。
(作者單位系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東華里小學)
《中國教師報》2023年02月15日第12版
作者:何粵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