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新年來臨之際,我總想制訂一份新年計劃, 一如4000年前古巴比倫人每年對神作出承諾。擁有一份新年計劃可以幫我們擺脫混亂和失控,讓生活、學習或工作變得可執行、可追蹤、有意義。
(相關資料圖)
無論從哪個方向計劃,其實都指向個人成長,都是要讓自己變得更好。作為一名教師,個人成長更多指向專業發展。在教師專業發展的道路上,我借鑒了新教育實驗提出的“三?!蹦J?,即專業閱讀、專業寫作和專業交往。每一年的成長計劃,我都沿著這個方向來思考。
教師專業閱讀的關鍵在于“構筑合宜的大腦”,確保在教師的知識結構中, 學科知識、專業知識(教育學和心理學)和人類基本知識(哲學、社會學)具有合理的比例。結合自己的情況,在新的一年中,我準備主要閱讀教育學方面的書籍。
我首先選擇的是懷特海的《教育的目的》?!敖逃墙倘藗內绾芜\用知識的藝術,這是一種很難掌握的藝術。學生學習的知識如果不會運用,那就失去了教育的意義……讓知識保持鮮活,防止其變得無生機,這是所有教育的中心問題”,懷特海于1917年寫下了這段話,今天讀來仍能夠切中當下教育肯綮。
接下來,我準備閱讀的是《教育人類學》。3年來疫情肆虐,網課上上停停,我們該如何引導學生面對每一次突如其來的變化?此時,我們仍要回望歷史。20世紀上半葉,經濟危機、政治混亂、社會動蕩、戰火蔓延,個人在嘈雜的社會中被沖得暈頭轉向。德國教育哲學家博爾諾夫借助這場危機,深刻領悟到人類生命和存在的本質。博爾諾夫指出,適應、社會化、文化適應的概念是今天教育學特別需要闡述的問題……教育要適應現實社會。但是教育還有其特殊的責任,即促進社會的發展。如果只片面強調教育適應社會,那么社會將一成不變。從這些文字中,我們得以更好地審視當下環境,與學生一起從容面對、積極成長。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書被列入待讀書單,許多書已經不是第一次讀,但每一次讀都有新的收獲。在今年的重讀書目中,希望我可以構建起自己對教育的全面理解。一直以來,我對教育的理解充斥著許多碎片,這些碎片要么來自于實踐中的直接感受,要么是流傳廣泛的格言名句,如“教育源于愛心”“教育是塑造靈魂”等。重讀教育經典,就是希望彌合這些分割與破裂,將教育與師生的生命成長真正融合在一起。
專業閱讀之后是專業寫作,閱讀是吸收營養,寫作是鍛煉肌肉,不可分割,也不可偏廢。翻開去年的寫作痕跡,大多是讀書筆記和某個具體教育問題的分析。在新的一年里,我準備開始專題寫作。這是對自己知識儲備和心智耐力的挑戰,但我希望迎接挑戰,并就一個領域展開深耕。閱讀的采集是為了寫作的結晶,因此寫作將考驗自己是否做到了足夠的知識儲備。如果寫不出來,就需要重新獲取知識,重新理解知識。無法體現在寫作中的知識,說明還不屬于自己。
專業發展與個人所處的環境密切相關。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在現實中與周圍的人越來越同質化,相互之間的影響越來越弱。所以,我們需要另外的空間,在那里與新的朋友攜手共進,鏈接、架構起各種資源,拓展專業視野,豐富生命體驗。于我而言,新的一年里我仍然會深潛在“新教育網絡教師中心”這個專業發展共同體當中。在這個共同體中,我會獲得大量的知識,甚至會習得更為寶貴的思維方式。
我還會選擇與杜威、陶行知、皮亞杰等進行“專業交往”。落落千百載,人生幾知音。有的人追逐每日朋友圈熱文,我卻希望與歷史上那些智者為伍。我會閱讀他們的傳記,欣賞他們的人生風景,思考他們的人生選擇,領略他們那深邃而迷人的心智模式。
兜兜轉轉,又回到了閱讀。其實,個人的成長不過是一圈一圈的盤山路,讀了之后要寫,寫了之后要與人交流。一席交流,勝讀十年,那就說明讀書不夠,于是再去閱讀。山頂高聳入云,我們不停攀爬,再向下望時,已經看不到出發地了。2023年,就此出發,年終時回來交上答卷。
(作者單位系山西省忻州師范學院附屬外國語中學)
《中國教師報》2023年02月15日第8版
作者:王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