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因為生命磁場的不同,會有著不同的遇見。大約19年前,我在原任教學校重慶市沙坪壩區樹人小學校與《中國教師報》邂逅,上面的一則教學故事曾讓我怦然心動。不過,此后的我一直對它敬而遠之。2020年,我與“樹人有約”讀寫團隊在生命磁場中與《中國教師報》美麗重逢,從此我們一路超越、一路成長,收獲著迷人的芬芳。
(資料圖)
2020年暑假的一天,我加入的敘事者讀寫團隊群里突然跳出來一則征稿信息:“《中國教師報》‘教師成長’周刊向咱們團隊征稿啦!”為寫好征稿中那個“后浪”的故事,我像記者一樣通過電話采訪搜集素材,終于寫成了一篇《公開課未上完整的那個“后浪”》。沒過幾天,團隊發來一則祝賀信息,說我和我邀約的本校一名備課組長的征稿被《中國教師報》“教師成長”周刊留用了。
能在知天命之年看到自己的文字在《中國教師報》上發表,真讓我感覺像做夢一樣!
那段時間恰又參加了一次《中國教師報》的直播講座學習,《教育寫作的“三重門”》講座中的話語讓我醍醐灌頂:“寫起來比什么都重要”“堅持寫才可能有成效”“持續寫就必須持續讀,讀寫相依相存”。
與《中國教師報》的美麗重逢,給我帶來了極大的寫作動力和信心。我開始親近它,經常關注“課改研究”“現代課堂”“教師成長”等周刊的文章。《中國教師報》如一位良師益友推動我成長:《糾偏是課改的常態》引領著我深度思考,《人人都可以成為優秀寫作者》激勵著我自信讀寫,《如何將教師推向成長的軌道》指導著我如何培訓教師……每每靜下心來閱讀這些文章,就如同與一位智者交流,收獲著啟迪和智慧。
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行得遠。2021年春天,我組建了“重慶‘樹人有約’教師讀寫團隊”,60名讀寫團隊小伙伴來自天南海北。我組織大家每周“寫起來”,定期向《中國教師報》集體投稿,大家樂此不疲地記錄著自己的成長故事,10多名團隊成員的作品陸續見報,《把答案交給時間》《三個炮仗“砰砰響”》《我的小學老師》……如同一個個呱呱墜地的小生命,讓大家愛不釋手。
寫,促進了讀,激活了思,提高了每個人的精神品位,給各自平淡無奇的專業生活增添了無窮魅力,有的成員還成了遠近聞名的“教育達人”。今年,我工作調整至重慶市沙坪壩區樹人沙磁小學校擔任副校長,不久便得到了新同事的接納和認可。
柏拉圖說他要感謝蘇格拉底,因為是蘇格拉底把他帶入了哲學的殿堂;我要感謝《中國教師報》,因為是《中國教師報》讓我與“樹人有約”讀寫團隊見證了教育的美妙。
(作者單位系重慶市沙坪壩區樹人沙磁小學校)
《中國教師報》2022年12月28日第16版
作者:廖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