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家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反饋的監測結果顯示,安徽“學生科學學業表現進步明顯”。2020年,安徽省共有10個樣本縣參加了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其中抽取的合肥市蜀山區四年級學生檢測平均分576分,高于安徽省其他縣區62分,高于全國其他城市縣區68分,在全國所處的等級為10星。
一個縣區的中小學科學課程終端監測成績快速提升的背后秘訣何在?記者對此進行了探訪。
從“課本”到“課標”
(相關資料圖)
據悉,合肥市蜀山區抓住國家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契機,從2015年便開始區域推進中小學課程建設,錘煉打造特色課程、品質課程。具體到實踐性強、與實際生活聯系緊密的科學課程,如何在堅守課本核心和超脫課本框架之間實現平衡?合肥市蜀山區在“課本”和“課標”的一字之差間找到了破題的關鍵一招。
合肥市五十中東校望江路校區地理教師韓晗,兼任蜀山區地理教研員。他認為,“課本”和“課標”,雖只一字之差,卻有著內在的微妙不同,而這些不同之處卻牽扯著初中地理教學的共性問題。
“目前合肥市區初中地理教材是2012年、2013年的版本,其中諸多案例、數據等需要更新,且課本知識呈現泛化和基礎性的特征,而課標的整體導向則是更加目標化和框架性。”韓晗表示,課堂目標的明確設定不僅是教師執教的指路“羅盤”,更是課堂教學力度控制的“彈簧鎖”。
韓晗坦言,以往課要上到什么地步、知識要講到什么層次,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師的經驗和感性認知支配,“老師認為重要的、有難度的就多講,老師認為簡單的、不重要的則一筆帶過”。但這其中存在偏差,如講授太陽東升西落這一節內容,學生比較感興趣,但難度較大,所以教師便會花費大量時間來講授太陽為何東升西落,但課標對此節課只要求了解此種自然現象即可。
力道掌控更加得心應手的同時,遵循課標也給予了教師突破既有課程框架的勇氣。
“以往我們上課,課本就是天,課本不涉及的不敢講,課本有的就硬講、多講。但課標指引下,能夠引導課堂更加偏向情境化教學,而這也是新課標下核心素養導向的必由之路。”合肥市五十中東校振興校區地理教師付麗莎表示,新課標中,地理實地考察被列為明確要求,但考察什么、怎么考察等,在課本的呈現上均是不足的。那就需要教師發揮主觀能動性,找到貼近自身課堂需要的素材,做貼合情境教學的內容設計。
科學學科本身具有實驗性強、結合實際度高等特點。突破“死扣課本”的局限后,不少科學教師明顯感受到教學效果的提振。特別是新課標出臺后,在以往基礎上,對教學效果的格外重視,也是對蜀山區既有教學改革路徑的補充和提升。“新課標的這一思路其實和我們改革的目標導向是不謀而合的。”蜀山區教體局教研室主任李德山說。
知識、能力、素養的三重門
從2015年開始,蜀山區逐漸深化科學學科課程教學改革,學校分學科開展了學科課程規劃編制、學科課程教學的策略等實踐研究。以“學科整合、課例研究、主題活動、深度學習”為途徑,他們踐行“課程主題化,課題方案化,方案實踐化,實踐反思化,反思提升化”的實施策略,在全區樹立了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教育發展觀,建立以提高教育質量為導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機制。
在李德山看來,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教育發展觀繞不開從知識傳授到能力培養再至核心素養導向的改變。而在這一輪“脫胎換骨”式的轉變升級中,教師的教研、備課和教法的框架全然重塑。
新課標所指引的核心素養導向在蜀山區的科學系列課程中早已彰顯。在不少科學教師的課堂里,從知識到素養的引申已貫穿于教研、備課、課堂和作業的始終。
這樣的轉變雖然對教師的工作量做了加法,但是課堂育人效果卻有了更深層的指向。如執教“我國人口分布特點”一課時,在核心素養的育人目標指引下,教師將在地圖上找尋胡煥庸線、區分胡煥庸線兩側人口差異等知識性的課程目標基礎上,再添加分析胡煥庸線兩側人口差異的原因、評價胡煥庸線的意義等素養型課程目標。
課程目標的進階讓課程內容和研討環節都有了更深層的遞進,如增加講述胡煥庸發現人口分界線的艱難過程,繼而引導學生思考地理研究田野考察的必要性、科學精神的嚴謹性和地理研究者的愛國情懷,實現智育基礎上的思想品德教育。
而對于初中物理教學來說,蜀山區所倡導的核心素養教學目標則讓課堂教學呈現項目式學習的明顯特征。
五十中西校教育集團物理教師葉開婷坦言,打破課本局限,以課標導向,讓她對自己的物理課堂有了更強的把控感。
“以前如果講授電流一課,完全按照課本次序的講授方法,整節課堂就是填鴨式的知識傳授過程。即使中間穿插課堂討論、學生自主思考等環節,‘我教你學’的內核也并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葉開婷坦言,如何真正擁有“以生為本”的課堂,也曾一度讓她百思不得其解,是素養導向下的項目式學習模式讓她突然有了“解放手腳,大膽突破”的獲得感。
在項目式學習中,傳統的電流課變成了“制造一臺亮度可調節的臺燈”的任務驅動過程。死記硬背的物理知識在任務驅動中變成了解決問題的鑰匙,整個學習過程讓素養的實現有了更加切實的抓手。
新課標下的再出發
既有的路子與新課標的不少導向不謀而合,對新課標深入學習研討也讓未來道路更加明晰。
“下一步會在評價方式改革上久久為功。”李德山表示,目前義務教育階段通用的評價手段——試卷,多突出知識識記能力,但對知識的遷移轉化創新能力以及核心素養的掌握考查卻相對欠缺,亟待補充;新課標所要求的跨學科、情境式教學成果如何監測成效,也需要在試卷評價上有所呈現。
“除此之外,未來我們也會繼續加強教師在新課程標準理念下的教學方法等專業能力培訓。”李德山表示,新課標下,開展具有學科特色、豐富多彩的跨學科、項目式探究活動,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和綜合解決問題能力成為應有之義,“這也讓教師能力培訓具有了更強的針對性和方向性。”
同時,在核心素養的引領下,要想實現培養核心素養的目標落地必然離不開高效的課堂教學,高效的課堂必然是高品質的課堂。“回歸課堂、提升品質的重要性在當下越發突出。”蜀山區教體局局長武斌表示,在蜀山區近幾年開展“聚焦核心素養、打造品質課堂”的系列活動中,一批青年教師由青澀蛻變至成熟,涌現出不少骨干教師,教師教學水平提升的直接受益者就是學生。而在新課標的導向下,未來蜀山區將加強學科教師的配備與教師校際間交流,組織優秀骨干教師到物理、生物、地理等學科相對薄弱的學校指導教學和教研,整體提升區域科學教師的教學水平。同時,加強家校溝通,轉變部分教師、家長、學生學科認識的傳統觀念,提高對生物、地理學科的重視程度。
《中國教育報》2022年07月09日第3版
作者:本報記者 方夢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