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政策的出臺,給教育生態帶來了巨大變化,引發了基礎教育的大變革。在此背景下,蘭州教育綜合施策,立足制度建設、校內提質、校外治理、師資建設、均衡發展、評價改革,系統性推進“雙減”政策落地,全面賦能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
在抓好制度建設、出臺一系列配套措施后,我們主抓校內提質,聚焦課堂促質量提升,讓“雙減”落地主陣地。圍繞作業研訓體系化、課堂教學再提質、課后服務再優化三大核心任務,我們確立了“三級視導”“飛行課檢”“項目引領”三個主要抓手。為了讓作業科學起來,市級層面出臺學生作業管理十項規定,研發了作業設計十項原則、作業批改十條建議和優秀作業十項標準;學校層面注重典型帶動,近100所學校推出校本化的假期作業,約150所學校推行了分層作業,還有200所學校嘗試學科大單元作業設計;教師層面則強化名師引領,152位“金城名師”對小學、初中和高中的3.8萬名教師開展了系統培訓。
(資料圖片)
同時,我們深入推進實施教育實驗項目,聚焦質量提升,立項課題332項。市教科所每年抽取10所學校開展教學視導,縣區教研室每年對轄區學校進行一次全覆蓋視導,學校每學期實施一輪次覆蓋所有教師的教學視導,全都采取不打招呼、直入課堂的“飛行課檢”。督查結果一對一書面反饋,并跟蹤督促整改。2021年,線下隨機深入20所學校,線上督查70所學校,累計聽課1200多節次,收集學生、家長和教師調查問卷近10萬份。
課堂教學是主渠道,課后服務是強助攻。目前,蘭州市2.58萬名教師參與課后服務,實現了義務教育學校全覆蓋、有需求的學生全覆蓋、工作日全覆蓋,家長滿意度達96.01%。此外,所有學校結合教育教學實際,一校一案建構“1+N”課后服務體系化課程。“1”即學科作業輔導課程,讓學生在校內高質量完成作業;N是學校根據教師資源開設特長、實踐類課程,形成“課堂+課后”同向發力的育人閉環。
蘭州市教育、市場監管、民政等14部門統籌指導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截至目前,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壓減率為100%,營轉非率為100%,資金監管率為100%。同時嚴厲打擊學科類培訓轉入“地下”或以其他名義進行一對一、一對多等隱形變異培訓,要求全市校外培訓機構在“全國校外教育培訓監管與服務綜合平臺”建檔。
我們實施全員教師素質提升行動計劃、新教師全員跟進培訓行動計劃、研訓指導團隊培育行動計劃,整合各類研訓資源,建立市縣校三級教師專業發展支撐平臺。市級層面示范引領,縣區(片區)全員普及,校級重在轉化落地,分類、分層、分崗、分科組織實施精準培訓,努力做到教師專業研訓全覆蓋,同時也分類推進全市教師隊伍卓越成長,年度培訓“三名人才”和校長7058人次、普通教師3.2萬人次,全面提升“雙減”落地師資的“軟實力”。
我們持續落實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制度,年度交流教師411人,以“師源均衡”助力學校均衡;利用“教育+互聯網”加快“名師課堂”和“名校網絡課堂”等的建設應用,蘭州的“名師同步云課堂”項目已輻射46所農村學校。同時完善一體化辦學機制,組建各類辦學體63個,使優質資源共建共享。城鄉學校結對幫扶工作持續開展,8個區縣、190余所學校結成幫扶對子,促進新優質學校成長。
“雙減”背景下,只有牽住教育評價這個牛鼻子,才能徹底告別教育行為的功利化、短視化,徹底根治教育的種種亂象,徹底恢復教育的良好生態,“雙減”也才能最終落地生根。我們在評價上尋求突破,定期組織專項督查,開展“雙減”線上監測,隨機查看學校落實作業公示、規范作業時長、嚴格考試管理等情況,督導結果量化后作為過程評價納入各學校年終綜合績效評價。我們建立了以發展素質教育為導向的科學評價體系,用評價導向功能,引導教師深入開展教育教學改革,科學多元開展學業評價,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從品德與素養、運動與健康、交流與合作等6個維度評價學生“五育”發展情況,評價結果作為初中畢業和高中升學的重要依據,促進學校“五育并舉”。考試管理也得到優化,全市義務教育學校考試合規率100%,實行等級評價,考試結果不排名、不公布,嚴格均衡分班,不按考試結果分班、排座。
(作者系甘肅省蘭州市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
《中國教育報》2022年06月25日第3版
作者:南戰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