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時節,記者來到湖南省道縣清塘鎮陳熊村,只見村莊前是濂溪大洞,濂溪河依傍村莊,濂水潺潺;村莊風景迷人,一條條瀝青村道寬敞明亮,一座座樓房錯落有致,一幅自然美麗的鄉村新畫卷躍然眼前。永州市道縣陳熊村支書陳暉高興地向記者介紹,陳熊村是湘南遠近聞名且規模最大的魚苗孵化基地,“大魚尾禾花魚”品牌家喻戶曉。
不過,5年前的陳熊村還是零產業,大部分村民都是在外務工,少部分村民在家種幾畝田養家糊口。如今的變化,很重要的是得益于永州工貿學校培訓中心,他們為該村村干部和村民培訓,讓該村涌現出了鄉土專家、種養能手、技術骨干50多人,還引導在外人才10人返鄉創辦實業。
以永州工貿學校為載體創建的永州市農村黨員和青年農民培訓中心自2017年5月開班揭牌以來,共舉辦各類培訓116期,培訓基層組織和實用技術人才4.5萬余人次。在舉辦“黨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同時,堅持“‘領頭雁’優先培訓、‘關鍵少數’集中培訓、其他干部普遍輪訓”的原則分期分批對全市基層干部進行培訓,全力推進鄉村振興發展。
近年來,該培訓中心在頂層設計上,突出資源統籌、系統實施;在培訓內容上,突出農民點單、財政買單;在培訓方式上,突出手把手教、面對面學。為避免學而不用、學而無用,培訓中心堅持抓好學用結合、跟蹤服務,力求把培訓效果轉化為脫貧成果、致富產業。培訓中心為每名學員建立學習創業檔案,將學員的基本情況、培訓情況、創業情況全程記錄存檔,既注重抓好集中學習、課堂培訓,也注重抓好后期服務,主動跟蹤指導學員的就業創業實踐。每期培訓班,均配備1名助教,跟進了解學員結業后的學用情況,通過建立網絡學堂、組織教師定期回訪、安排現場指導、創建微信群和QQ群等方式,建立學習交流的機制和平臺,打造“流動學堂”;收集、了解學員創業中遇到的現實困難,定期向市、縣兩級組織部門反饋,由組織部門統籌協調幫助解決“訓后之憂”。
幾年來,該中心為永州市培養了一大批懂技術懂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有力地促進了鄉村振興。陳熊村先后通過“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大力推進“三變”改革,全村共集中流轉土地830余畝發展有機蔬菜、綠色水果種植、“稻蛙共生”生態循環特色種養、稻田養魚及魚苗孵化等特色產業,培育壯大休閑觀光農業、特色鄉村游、民俗游。同時,利用互聯網優勢,發揮農村淘寶、京東等第三方平臺作用,拓寬臍橙、有機蔬菜等農產品銷售方式,暢通銷售渠道,確保豐產豐收、農民致富。如今,這已經成為陳熊村響亮的品牌了,該村也成為道縣鄉村振興的示范樣板村。
培訓也得到了基層干部的廣泛好評。藍山縣毛俊鎮宣統委員文凌菲說,她將以培訓為契機,立足本職崗位,將自己的所學帶到廣闊的農村中去,為永州的鄉村振興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據介紹,該培訓中心先后獲評“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示范基地”“全國農村創新創業孵化實訓基地”“湖南省黨員教育培訓示范基地”“省級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優質校”等榮譽稱號。(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 記者 陽錫葉 通訊員 吳宴林)
作者:陽錫葉 吳宴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