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制造業大國,但國人卻熱衷于購買國外的馬桶蓋、化妝品、凈化器等。一面是低端產能的過剩,另一面是高端產能需求的增加,“供給側“不足的矛盾給中國經濟帶來挑戰,同時也給中國經濟提出了新命題——“供給側改革”。最壞的時代和最好的時代都已來臨,而江蘇俊啟糧油借助水酶法改良,已獲取安度嚴冬迎接暖春的利器。
“供給側改革”勢在必行
隨著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落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當下中國政經語境中最熱的詞匯。從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的淡化,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提出,這一變化傳遞出一個明確信號:中國宏觀調控思路正在發生重大轉變,從以往的偏重需求側調控轉為偏重供給側調控。
從產業結構看,目前我國的產業結構比較低端,高端的產能需求、高質量的產品,國內供給解決不了,相應供給的結構也出現問題。我國大量的供給產能是過剩的,而且是一種低端的產能過剩。我們要更多地依靠改革、轉型、創新,來提升全要素增長率,培育新的增長點,形成新的增長動力。因此,“供給側改革“勢在必行。
傳統工藝難以為繼
2015年國內外宏觀經濟風云多變,傳統行業中的油脂油料產業更是面臨“舉步維艱、慘烈突圍”的困境,用“危機四伏“來形容我國的油脂產業再恰當不過。
大環境方面,油脂油料面臨著國際產品低價沖擊、國內成本居高不下以及系統風險加劇、價格波動加大等困境。加之,國內糧油行業發展處于陣痛轉型期,早期政策紅利已消失,政府由補貼企業變為補貼農戶。油脂產業進入“成本上升、利潤下滑”寒冬,高成本、低利潤成為洪水猛獸,為油脂產業帶上死亡的鐐銬。
從工藝上來說,目前國內油脂提煉技術以浸出工藝、熱榨工藝和冷榨工藝為主流。但是這些工藝各有弊端,難以為繼。浸出工藝,溶劑有殘留;熱榨工藝高溫環境產生有害成分;冷榨工藝營養成分能夠有效保留,但成本高,市場接受度低。目前缺乏技術核心的油脂企業行業產能過剩,開工率不足30%。如此形勢下,食用油傳統企業轉型迫在眉睫,急需突破創新。
水酶法的“加減乘除”
在國內大力推行“供給側改革”的大背景下,江蘇俊啟借勢而為,逐浪而起。在國內油脂產業進退維谷的環境下,江蘇俊啟糧油逆勢而上,絕處逢生。俊啟對水酶法工藝進行改良,讓水酶法做好“加減乘除”,為油脂產業帶來曙光。
2011年新建工廠的俊啟曾停產3年,只因為在選擇何種加工工藝上拿不定主意。而后為保留營養成分,走健康路線的俊啟選擇冷榨工藝,但成本高,市場接受度緩慢。勇于創新的俊啟將目光轉向水酶法。近幾年出現的水酶法加工工藝,但若單純用來榨油,成本高于冷榨。俊啟決定與江南大學共同合作,對水酶法工藝進行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