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方式從救濟式轉向開發式,需要激勵干部群眾擺脫思想貧困。敢闖、敢想、敢干,永遠不過時。曲水縣在扶貧道路上,堅持干部群眾并行擺脫思想貧困,成為脫貧攻堅道路上的“加速器”。
項目配套作支撐
易地搬遷難度大、投入多。如何確保貧困戶搬得出、穩得住?如何實現搬遷與脫貧致富同步?這是曲水縣開展易地脫貧搬遷的初衷,也是需要解決的重點、難點問題。
搬遷安置點共有三種戶型,按家庭人口數量分為120平米、160平米、180平米3類,桑珠群培是位老司機,出過車禍,體質弱,干體力活手腳不方便,日常生活的開銷全靠低保支撐,按照搬遷標準他可以住到120平米的房子,這與他現在狹小擁擠的房子比起來,讓他心里很舒坦。“我們會定期組織搬遷貧困戶來搬遷工地上走一走、看一看,讓他們明白自己的房子現在蓋到什么程度;曲水縣專門成立督察室,對搬遷工程質量、進展情況進行督促;曲水縣住建局還派駐專職干部,對施工現場進行監督。”仝倉對記者談起如何調動搬遷戶積極性,保障按時入住搬遷房時說。
“我們最后確定的易地脫貧搬遷點位于達嘎火車站,距離縣城5公里,毗鄰318國道,交通便利,生產要素更齊全、生活條件更便捷,區域區位優勢明顯。使搬遷戶最大程度地享受公共設施、公共服務體系的紅利。”土旦對記者說起易地脫貧的基本情況。
“搬遷后,在家門口就能實現買東西、看病,很方便。”赤列塔慶說。
群眾搬得出,還要項目產業作支撐,才能留得住、富得起。
記者在曲水縣易地脫貧扶貧搬遷項目點,看到搬遷工程效果圖上的村委會、幼兒園、商品房、公園與搬遷項目點相鄰,配套合理。
與曲水縣易地脫貧搬遷集中安置點隔著一條馬路與鐵路的,是占地665.454畝的曲水縣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種植養殖項目。項目采取“合作聯社+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項目資金作為貧困戶股份入股到種植養殖項目中。預計參與青飼玉米、紫花苜蓿、雪菊、藏雞、奶牛等5項種植養殖項目的貧困戶人均年分紅5327.6元。
桑珠群培在得知自己今年6月能夠順利入住易地脫貧搬遷安置點后,桑珠群培最大的心愿就是參與曲水縣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種植養殖合作社,靠勞動改善自己的生活。
“曲水縣立足資源優勢和當地生產生活習慣,開辦種植養殖項目。貧困戶搬遷之后,便可實現在家門口就業,而且收入比往年外出打工與家庭收入的總和還要多,這是能夠讓貧困戶順利搬遷的重要原因。”土旦說。
搬遷是手段,脫貧是目的。曲水縣易地脫貧搬遷項目正在積極實施,各類項目配套政策逐一落實,搬遷提升了曲水縣原有人口聚集程度,降低了社會管理和服務成本,也使搬遷戶的生活質量得到明顯提高。同時,“曲水易地脫貧搬遷”模式也為拉薩市乃至全區貧困地區加快脫貧奔向全面小康提供了有益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