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證所、新三板在近期內不斷發出了強烈的監管信號:僅僅3月份,上證所就對343起異常交易行為進行了調查,新三板則連向9家企業發問詢函,隨后全國股轉系統官網發布《自律監管措施信息表》,這一切說明,從嚴治市的時刻到來。
“監管”成了近來證券市場的熱門詞匯。3月以來的四周時間內,上證所對343起異常交易行為進行了調查。而就在3月25日一天里,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向9家掛牌公司發出了年報問詢函。隨后又于3月28日在全國股轉系統官網發布《自律監管措施信息表》。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證監會主席劉士余表示,首要任務就是監管,其監管思路很明確:依法監管,從嚴監管,全面監管,只有監管才能保證改革的措施順利實施。
“監管一定是改革過程中的重要一環,未來滬倫通、深港通的開放,證券市場將經歷不斷改革的過程,但監管肯定是首要任務,這也是新任證監會主席劉士余上任就指出的。”武漢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說。
上證所加大調查力度
事實上,3月以來上證所對異常交易行為的調查力度就在不斷加大。
具體看,3月第一周,上證所共對112起證券異常交易行為進行調查,涉及證券110只、證券賬戶132個次、證券公司47家、基金公司5家,共出具書面警示函111份,實施盤中暫停賬戶交易21次(針對投資者),并上報證監會1起涉嫌違法違規案件線索。
3月第二周,上證所共對91起證券異常交易行為進行調查,涉及證券73只、證券賬戶244個次、證券公司67家、基金公司3家,保險資產管理公司2家,共出具書面警示函84份,實施盤中暫停賬戶交易8次(針對投資者),并上報證監會5起涉嫌違法違規案件線索。
3月第三周,上證所共對74起證券異常交易行為進行調查,涉及63只證券、143個證券賬戶、64家證券公司,共出具書面警示函138份,針對投資者實施盤中暫停賬戶交易10次,采取限制賬戶交易紀律處分1次,并上報證監會7起涉嫌違法違規案件線索。
3月第四周,上證所共對66起異常交易行為進行調查,涉及證券52只,證券賬戶115個、證券公司46家,共出具出面警示函76份,針對投資者實施盤中暫停賬戶交易8次,并上報證監會1起涉嫌1起違法違規案件線索。
按照深滬交易所相關規定,被重點監控的異常交易行為多達13種,如虛假申報、約定交易、自買自賣、連續集中交易、異常回轉交易、涉嫌內幕交易的有關交易行為等。
業內人士表示,交易所加強對異常交易行為的監管,這是對證監會主席劉士余提出的加強監管的進一步落實。不管是證監會還是滬深交易所嚴查、嚴打異常交易等違法違規行為,都是為了維護市場穩定,保護投資者的合法利益。對投資者而言,也一定要遵守相關法律法規,不要抱有僥幸心理。
新三板連發問詢函
監管的力度也在向新三板市場延伸。數據顯示,截至3月29日,已有1056家新三板掛牌公司披露2015年年報,而就在年報披露期間,全國股轉系統于3月25日一天時間里對9家掛牌公司發出年報問詢函,問詢了9家掛牌公司年報多處財務問題,并特別對九鼎等3家私募(PE)企業的發行募集資金使用和投資收益等問題提出了質詢。隨后又于3月28日在全國股轉系統官網發布《自律監管措施信息表》。
《國際金融報》記者從股轉系統官網了解到,接受問詢的9家掛牌公司為恒業世紀、同濟醫藥、藍山科技、菁英時代、九鼎集團、阿波羅、達仁資管、朗銘科技、易點天下,2015年凈利潤增長率分別為143%、 -97%、20%、4449%、66%、363%、549%、-22834%、1569%。接到問詢函的公司大多存在應收賬款壞賬準備、現金流量分析數據準確性、股權激勵計劃等問題。
其中,北京恒業世紀因年報中第五大客戶——“上海松江飛繁消防設備有限公司”的營收金額遠超第一大客戶,且無法在全國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中查詢到該客戶而接受年報問詢函,易點天下因收購事項及收入確認、存貨跌價準備及發行費用的會計處理等問題收到了問詢函,而北京朗銘海川則因高管變動、大額個人借款及公允價值負值等問題而被問詢。深圳達人則存在發行募集資金、投資收益、關聯交易、年報披露不準確、基金產品合并等問題。
《國際金融報》的記者試圖想第一時間聯系上述4家公司,但除北京朗銘海川表示先了解情況再回復外,其余均沒有接通,截至發稿,北京朗銘海川方面尚未有任何回復。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4月1日,新三板掛牌公司達到6361家,總股本達到3742.07億股。隨著掛牌企業數量激增,新三板的發展可謂風生水起,更令人關注的是,新三板作為一個新興市場,其掛牌企業的規范化信息披露、財務風險等令人擔心。在這過程中,嚴格的監管制度必不可少。
值得一提的是,全國股轉系統此前公布的2015年監管工作情況指出,當前各類市場主體的諸多違法違規行為已帶有明顯的“主觀故意”,作為監管者要高度警惕,并表態“加強監管已經是新三板的日常性工作,是常態化的制度安排,絕不會因市場形勢而出現松緊變化,各市場主體莫將包容當縱容 ”。
業內人士表示,可以預見的是,2016年新三板市場的監管制度、規則將更加系統化。最新統計顯示,2015年全年,全國股轉系統共對44家掛牌公司、35名掛牌公司董監高、1193個投資者賬戶(1238次)、31家主辦券商(35次)、2家做市商、1家會計師事務所采取了自律監管措施,累計1351次;對1家掛牌公司;對未按期披露年報的1家公司實施摘牌。及時向證監會移交涉嫌內幕交易、市場操縱、大股東違規減持等涉嫌違法違規的案件27件。
防范“多層次”競爭生亂
除了二級市場和新三板交易,全國各地的股交中心也是一個資本市場的交易平臺,但在此前一度也受到了新三板的沖擊。“自從新三板火起來之后,我們股交中心也受到了一些影響,來掛牌的企業減少了,很多企業都選擇新三板了,畢竟那是全國性市場,而我們是地域性的,現在各地也都有各自的股交中心,我們吸引公司的范圍就更局限于本地。”長三角地區一家股交中心人士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雖然掛牌門檻上新三板要比股交中心高一些,但后續的監管不比新三板寬松,未來隨著新三板監管趨緊,資本市場中監管將起到很大的作用。
事實上,隨著各地股交中心的興起,股交中心和新三板市場在吸引企業掛牌上一直存在著競爭關系。“我們金融辦上半年開了多次培訓會,讓我們先去股權交易中心掛牌。”一家準備在新三板掛牌的企業負責人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對于那些符合掛牌條件、特別是有計劃上市及登陸新三板的企業,有些地方的金融辦會統一部署,還有鼓勵政策,讓企業先行掛牌股權交易中心。”上述股交中心人士說道。
“其實這兩個市場有什么區別和聯系,我也搞不太清。”上述企業負責人向《國際金融報》記者坦言。
而一些地方政府的大力度支持讓不少原本在新三板市場掛牌的企業心猿意馬,有不愿具名的券商人士透露:“由于兩個市場不能同時掛牌,今年有幾個正在接觸的項目都去股交中心掛牌了,好在數量還不是很多。”在他看來,企業搖擺不定的主要原因是地方股權交易中心的快速開張。去年下半年以來,前海、浙江、遼寧、江蘇、北京等地紛紛設立地方股交中心。“這些股權交易中心背后都有地方背景深厚的券商身影,大家拼搶項目非常兇。”上述股交中心人士說。
各地股權交易中心快速開張的同時,地方政府對企業資源的挖掘力度加大,開出了對企業極具誘惑力的砝碼。如去年成立的浙交所明確規定將降低企業進場成本,甚至參照上市標準給予獎勵:對企業在掛牌前進行股份制改造、合并或分立、股權轉讓或重組的,給予交易費用減免;對企業因改制評估資產增值補繳相關稅收而增加的成本,安排專項資金給予適當補助;對進入中心掛牌的企業,由當地政府參照企業上市給予獎勵。對進入中心掛牌的前200家企業,按每家掛牌企業20萬元的獎勵標準,由中心對推薦機構予以獎勵,獎勵費用則由省財政予以專項補助。此外,浙江將優先安排掛牌企業技術改造、技術開發與創新等專項資金支持及高新技術企業認定。
這類獎勵對小微企業的吸引力著實不小,雖然地方針對掛牌新三板也有100萬至200萬元左右的獎勵,但新三板掛牌對企業信息披露和股份制改造有著明確的要求,“摸高”到新三板的掛牌標準要求更難。
“比如前海的掛牌標準就非常低,非上市企業只要存續期滿一年并滿足‘300萬元凈利潤、2000萬元營收、1000萬元凈資產、100萬元貸款投資’這四項要求中的一項就能掛牌。這意味著甚至都不需要進行股份制改造,有限責任公司也能掛牌,所以前海一下子掛了上千家企業。”有券商人士分析,“雖然新三板沒有財務硬門檻,但現在能上新三板的公司本身資質不會太差,對于融資有迫切需求的公司來說,先去股交中心掛著不失為一個辦法。退一步講,政府扶持力度大,掛牌成本都被覆蓋了,企業也沒有損失,還能更方便地貸款融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