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今年1、2月份經濟運行數據的陸續出臺,對通脹走勢的預判,一躍成為市場近期關注的焦點。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月和2月CPI分別錄得1.8%和2.3%,較此前大幅上揚,其中寒潮和春節因素造成的蔬菜價格和豬肉價格上漲是主要因素。同時,1-2月工業增加值累計同比增長5.4%,1-2月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同比增長10.2%,1-2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累計同比增長10.2%;央行公布的1月份和2月份信貸數據分別錄得2.51萬億和0.73萬億。
遠超預期的CPI與迅速滑落的信貸數據形成鮮明對比,同地產、基建投資回暖與外貿、PMI持續遇冷的局面一起,上演了一出“冰與火之歌”。
目前,市場存在幾種看法。一種觀點認為,未來信貸增勢或仍向好,通脹將持續甚至有引發“滯漲”的可能;另一種則認為,需求不旺難為通脹添柴加油,未來或存在通縮風險。兩種觀點,似有走向兩個極端的趨勢,與前述數據的冷熱差異,相映成趣。
中信證券固收首席分析師明明認為,未來通脹壓力適度,經濟步入“亞通脹”時代,全年的CPI均值在2.4%-2.5%之間。這一水平介于悲觀者1.8%和樂觀者3.0%的預測水平之間。
在此背景下,未來貨幣政策如何走?
摩根大通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認為,目前通脹并不是首要的貨幣政策擔憂;貨幣政策將關注經濟增長和金融穩定。他在3月18日的媒體交流會上表示,維持年前對2016年全年1次25bp的降息以及4次50bp的降準(2月29日已降準一次)。他還預計,央行今年還會擇機將7天逆回購利率降低50bp。
中信證券固收首席分析師明明則相對謹慎。“我們預計降息0-1次,降準4次左右。” 他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央行未來會在降準的同時,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回籠流動性,與降準釋放的資金量進行對沖,“是扭轉操作(Operation Twist),而不是總量放松。”
豬肉、蔬菜價格驅動難持續
今年1月下旬,在全國范圍內寒流影響下,蔬菜價格大幅上漲,成為CPI達到2.3%新高的主因,2月錄得的CPI蔬菜價格環比上漲近30%。同時,春節后生豬價格不斷上漲,生豬存欄量持續處于低位,市場對豬肉價格的上漲預期頗為濃重。
從往年情況來看,蔬菜、豬肉本應步入回落通道,但到了3月份第3周,價格卻依舊未出高位:農業部農產品價格環比上漲1.6%,農產品批發價格指數已經接近春節期間的最高點。
中金公司固定收益分析師陳健恒認為,由于受到的供給沖擊較大,春節過后蔬菜價格恢復速度不如往年,近期價格甚至有所反彈,蔬菜價格何時能回落至正常水平,是短期通脹走勢的關鍵。
蔬菜、豬肉價格維持高位的勢頭幾何?
陳健恒認為,“由于國內溫室蔬菜整體比例較低,溫室蔬菜占比較高的山東省,2014年占比僅27.2%,蔬菜價格將隨著天氣的恢復而恢復正常水平。其趨勢可參照2008年,預計4月-6月CPI蔬菜價格可能大幅回落。”
相比蔬菜,市場對今年豬肉價格持續上漲的預期更強。對此,陳健恒團隊預計,今年1-2季度,豬肉價格或將因供給偏低具有一定上漲空間,但3-4季度開始,則將從高位回落。具體要從能繁母豬存欄、生豬補欄、玉米價格等因素進行綜合考慮。
陳健恒稱,農業部統計數據顯示能繁母豬存欄量仍在下降,但“一方面,農業部檢測點數量有限,難以準確反映散戶存欄情況,而當前生豬養殖利潤遠高于農產品種植;另一方面,我們調研發現,部分種豬場自留能繁母豬增加,但并沒有納入農業部統計范圍”,故能繁母豬存欄數量下降趨勢的拐點已經顯現。
生豬補欄方面,今年1-2月定點屠宰企業生豬屠宰量同比增長0.1%,1-2月生豬出欄量基本正常,二季度生豬供給并不會顯著斷檔,四季度生豬供給則可能逐步回升。此外,玉米價格的下跌,亦將在下半年生豬價格上體現出來。
通脹非首要的貨幣政策擔憂
食品價格之外,其他因素導致的CPI上漲,也值得關注。
華創證券分析師齊晟稱,除了供需失衡帶來的豬肉漲價壓力外,其他通脹壓力還來自:一、美聯儲釋放鴿派言論后,美元走弱,利好大宗商品,帶來一定輸入性通脹壓力;二、海外油價反彈,ICE布油、ICE WTI原油、NYMEX原油價格均超過40美元,已經超過發改委調控油價的下限,后期如果油價繼續上漲,有可能觸發國內上調油價,對非食品CPI上漲產生壓力。
摩根大通研報顯示,平均CPI通脹率從2014年的2.0%下降到2015年的1.4%,平均PPI的通縮從2014年的-1.9%擴大到2015年的-5.2%,預計2016年低通脹環境將持續,平均CPI通脹率為1.8%,PPI通縮率為-3.7%。
但海通證券宏觀與債券首席分析師姜超在3月21日發布的研報中預計,未來CPI有望進入“3”時代,2016年上半年低于3%,下半年則高于3%。中信證券則預測,全年的CPI均值在2.4%-2.5%之間的“亞通脹”水平。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市場猜測通脹乃至“滯漲”帶來的影響,或許還不足以大幅影響貨幣政策走向的程度。
朱海斌認為,利率管控的取消和正在變化的金融系統結構,導致貨幣政策的操作框架發生了變化,具體體現在:“利率走廊機制”對于基于基準利率的傳統操作起到了補充作用,并且央行已通過更為頻繁的公開市場操作和常設借貸便利(SLF)、中期借貸便利(MLF)、抵押補充貸款(PSL)和抵押信貸資產再貸款等創新的流動性工具豐富量化措施。從信貸政策來看,2015年下半年來信貸增長已經開始回升,扭轉了近年信貸增長不斷減緩的趨勢。